↓ 卢安桃(后)和老伴梁益祥巡山。
“快进屋坐。”11月9日,在惠水县濛江街道姚新村见到卢安桃时,她在家门口笑容满面地等着记者到来。虽然头发花白,腰也有些佝偻,但66岁的卢安桃面色红润,两眼有神,说话声音洪亮。
“这片林子,我已经照看48年了。”望着眼前那片葱葱郁郁的山林,卢安桃讲起自己与这片青山的故事。
义务守林48载
卢安桃与这片山林的缘分始于1970年。生活在田坝里的姑娘卢安桃被父亲“逼”着嫁进山里的姚新村八组。
“爸爸是老师,妈妈是村干部,我也读过小学。爸爸看到这里太穷了,又都是文盲,就‘逼’我嫁过来,希望我带着大家找些出路。”卢安桃回忆说。
“当时这里只有5家人,没人能读书写字,分粮食都是平均分成5堆。”卢安桃67岁的老伴梁益祥回忆。
劝孩子读书,成了卢安桃帮助5户人家找出路的第一条路。
“小时候卢伯妈来我家,拉着我的手,劝我妈送我去读书。”姚新村八组村民梁启荣说,“上学路远,大家最多读到初中,但好歹是读了几年书,有点文化了。”
在卢安桃的多次劝说下,5户人家的孩子打着火把,走十几里路到山外的姚哨小学读书。
种树,是卢安桃想到的第二条路。“刚嫁来的时候,山上的树稀稀疏疏,地不肥,庄稼也长不好。我就想着带大家种树。”卢安桃说。
“没钱买树苗,我们就去山上摘松果,晒干后种在山上。”梁益祥回忆,5户人家起早贪黑半个月,种了一坡的树。
“1971年冬天,隔壁村的山林起火。我害怕烧到我们种的林子,就半夜喊大家起来打火、砍隔离带,忙到第二天早上,终于把火扑灭。”回家后,卢安桃翻来覆去睡不着,“以后起火怎么办?林子要有人照看才行。”隔天大清早,她穿上解放鞋,带上柴刀,开始义务巡山护林,一个来回10公里。这一巡护,就是48年。卢安桃和老伴穿坏了上百双鞋解放鞋。
卢安桃和老伴梁益祥带记者巡山,两人边走边清理杂草、枯枝。路上,她指着一棵粗壮挺拔的松树说,“这是我们当年种的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了。”梁益祥笑着张开手臂丈量松树。
齐心协力辟新路
夕阳西下,卢安桃和老伴走出山林。看着平坦的通组硬化路,卢安桃笑脸盈盈。
姚新村八组是整个姚新村地势最高的村落,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上山下山只有一条50厘米左右宽的小道。
“要改变大家的困境,就要先修路。”1994年,卢安桃每家每户去动员组里的劳动力开山辟路。
“我还记得修路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积极,大家扛着钢钎大锤,早上出门,天黑了才回家。”卢安桃的小儿子梁启全说。
卢安桃拿出老照片,指着其中一张照片笑着说:“这就是1994年修好路请人拍的,组里的老老少少都在上面,大家好高兴。”
2016年,在姚新村村委会的帮助下,水泥硬化路修到八组,实现了小路变大路,解决了大家的出行难题。
搬出大山谋发展
“2001年我就开始写报告,希望能让大家都搬出去,彻底改变贫困的生活。”卢安桃说。“大家不愿意搬,我就继续动员娃娃到外面读书。”因为学校远,孩子每天走路上学,早出晚归,家长心疼。慢慢地为了孩子读书,组里的群众陆续搬出山里。
目前,14户74人完成搬迁,在山外修建了自己的新房子。
“现在大家都走了,只剩下我和老伴守在这儿了。3个儿子几次接我下山,我都不去。我舍不得这片林子,我还要继续留在这里守山林。”卢安桃说。
“一到节假日,我和老头都很忙,他在下面坡守,我在上面坡守。”卢安桃说,自己最喜欢下雨天,因为不容易发生山火。
“这么多年来我们村的山没被烧过,如果发现附近其他村的山林发生火灾,我就立马打电话给组里的年轻人来帮忙扑火。”
“2002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相信我,家人支持我,我就干到我干不动那天为止。”卢安桃笑着说。
“等我50岁以后,就来接替父母继续护林。”卢安桃47岁的大儿子梁启福说。
如今,1800余亩山林,在卢安桃及家人的守护下,安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