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高质量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发布时间: 2019-09-30 11:38 字体:[]

我省自2000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在国家林草局、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080万亩,其中新一轮退耕地造林1067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19.5%,居全国第一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我省增加森林覆盖率10个百分点以上,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达841亿元/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从退耕前的1272元增加到2018年的9939元。20年来,退耕还林为构筑我省“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到位”、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首批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叮嘱贵州要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全省上下统一思想认识,把实施退耕还林作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调整山地农业种植结构助推脱贫攻坚、实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措施和机遇来抓。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局)汇报,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和任务,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二是基础工作到位。为充分做好我省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准备,省政府专项安排工作经费3800万元用于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前期摸底调查工作。2014年初,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和农民退耕还林意愿摸底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了我省国土图斑内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资源现状和农民意愿。为了争取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2016年至2017年,我省又开展了国土图斑外25度以上陡坡耕地调查以及严重石漠化耕地落界上图的核实工作。这些工作成果为新一轮退耕还林扩大规模政策的落实做好了充分准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部门协作到位。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后,省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及时对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农委、省财政厅等省直有关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并形成了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发改部门多次牵头协调摸底调查、方案编制、任务申报与下达等工作;国土、水利部门在坡耕地摸底调查期间,积极配合提供坡耕地现状图,重要水源区区划图;财政部门积极筹措工作经费,为工程实施提供了保障等。

    四是经费保障到位。按照省政府要求,省、市(州)、县三级每亩安排10元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县级工作经费,按5:2:3的比例列入年度财政预算。6年来省级财政已安排工作经费达8700万元。各地在工程实施中,积极筹措地方资金,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六盘水市各县区都成立了国有投资平台公司,用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有效橇动金融资金及社会资本参与退耕还林建设。贵阳市、遵义市等地由地方财政出资,提高造林种苗费标准,其中贵阳市市级配套种苗造林补助费100元/亩,县级配套50元/亩。仁怀市将种苗造林补助费提高到800元/亩。

为提高工程建设成效,让退耕还林工程更加有力有效助推脱贫攻坚,我们始终坚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贵州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深。退耕还林是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始终把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为重大的生态建设项目,全面融入大生态战略行动实施中。2014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关于做好造林绿化工作力争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0%的意见》,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把退耕还林作为贵州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最基础的工程。

二是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我们充分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不限定经济林和生态林比例,充许套种矮杆作物及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鼓励各县整合资金,面向社会融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积极探索林草、林药、林茶、林果等多种结合模式,调整山地农业种植结构。新一轮退耕还林经济林面积占计划任务的70%以上,其中刺梨、茶叶、板栗、油茶、核桃、精品水果等特色经济林达500多万亩。

    三是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我们在任务安排上向贫困地区贫困县倾斜。新一轮退耕还林安排给贫困县的面积达85%。各工程县在任务安排时,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贫困农户达47万户170多万人,通过退耕还林补助户均增收5640元,人均增收1560元,退耕还林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退耕还林与农村改革相结合2014年以来,我省六盘水市等地创新开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将农村农民承包经营的坡耕地通过入股、流转等方式,由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来实施。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而且撬动了各类社会资本,变“死资源”为“活资产”,增加了农民财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退耕还林建设面积达30%以上。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近几年任务重,部分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兄弟省区的先进经验与作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抓好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实现贵州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