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台江福林森科技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德太与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交易协议,交易碳票核定面积703.6亩,碳汇量7500吨,单价为每吨84.6元,总金额63.45万元。在黔东南这片绿水青山之间,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生态颜值”正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十四五”以来,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达69.63%,稳居全省首位,累计完成造林527.63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亿立方米,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与森林覆盖率四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黔东南州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林业碳汇打造为生态经济的新增长点。

以剑河县为试点,黔东南州系统性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与交易机制创新。2022年,在剑河县率先发行面额1700万元的林业碳票并成功质押融资1000万元,直接带动300多户群众增收。2023年,进一步探索“国储林+树种调整”的碳汇林建设模式,新建碳汇林1000亩。作为关键平台,全省首个“碳汇交易运营中心”在剑河县挂牌并投入实体运营,目前司法认购交易额已达75.46万元。剑河、台江、丹寨、雷山四县联合申报的7.81万亩林业碳票项目已获签5张省级碳票,“碳库”变“钱库”,林业碳汇正成为黔东南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路径。

今年暑期,雷山县白岩村迎来不少游客。他们住民宿、赏云海梯田、品乡村美食,漫步于山水画廊之间,与大自然亲密相拥。有游客感慨:“一走进白岩村,就被这里的山明水秀深深吸引。”良好的生态带来了发展机遇,白岩村的民宿房间数从去年的67间增至82间,并通过融入刺绣蜡染、农耕文化和非遗手工等元素,打造出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打卡地。

榕江县小丹江苗寨因水质清澈如玻璃般透明而火爆“出圈”,到这里玩水成为今夏消暑的热门选择;凯里市香炉山也迎来众多游客登高望远,清晨在山顶看日出、赏云海,俯瞰苍翠群山,令人心旷神怡。

“十四五”以来,黔东南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推动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点亮“生态经济”。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黔东南州获批省级森林村寨216个,建成森林康养基地13个,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等面积达68.96万亩。凯里苗侗医药康养街区、剑河仰阿莎温泉小镇、贵州侗乡大健康生态康养园等一批生态康养产业蓬勃发展。

在广袤的林间,黔东南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特色产业。天麻、黄精、茯苓、淫羊藿等食药同源林下中药材在林下静静生长,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全州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4.98万亩、产量4.1万吨,产值13.31亿元,绿水青山间的“宝藏”被真正唤醒。
黔东南州还通过“国有林场+”“国储林+”“特色林业+”等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州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从2020年的601万亩增长到2024年的749万亩,全产业链产值从2020年的8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91亿元,两项指标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释放“生态红利”。绿色,已成为黔东南产业体系中最动人的底色。
黔东南州还立足丰富的水资源,做好“水文章”,积极探索水产业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生态渔业、水制品加工、水旅康养三大板块齐头并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水动力”。目前,全州已打造凯里、从江等10个省级示范点,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37万亩。在锦屏三板溪库区、天柱清水江流域推进大水面生态环保养殖试点,全州养殖面积达18万亩。在黄平、岑巩等县(市)积极发展冷水鱼养殖,总面积达9.86万平方米,产量1458吨。
从“颜值”到“价值”,黔东南州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这片青山绿水间徐徐铺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戴正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