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场信息资料
地理位置:位于我省贵阳市南明区境内,距贵阳市城区东南最近处仅1公里,最远处10公里,呈南北走向。
管护面积:经营总面积17789亩,有林地面积15752亩,森林覆盖率88.7%。
机构设置:贵州省林科院试验林场是以林业科研、示范和科技成果推广为主,坚持森林“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经营方针的综合性国营林场。林场历史可溯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有于仲芳等人在贵阳市东南郊图云关开始私人经营“垦殖公司”。民国四年(1915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接管,更名为“垦殖局”。后又改名为贵州省政府建设厅农业跃进所森林系直属第一林场(又称模范林场)。1949年冬贵州解放,林场由军管会接管,改称“图云关林场”。1956年划归贵州省林业厅管理,定名为“贵州省图云关试验林场”。1959年,经上级批准划归为贵州省林科所直属试验林场。1960年初,贵阳市有关领导提出在林场场部图云关建立森林公园,并将林场大部分职工调入森林公园。尔后,林场场部从图云关迁至八公里贵州省林科所。1963年经批准进行复建,更名为“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图云关试验林场”。1992年“所改院”。林场亦相应更名为“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图云关试验林场”。贵州省林科院图云关试验林场是隶属于贵州省林科院的二级非法人机构,其人事、业务、财务、党的组织建设等均直接由林科院领导,行政级别为科级部门,设场长(主任)1人,副场长(副主任)1人,下设生产室、技术室、天然林保护办公室和后勤组等部门。
人员情况:职工总数7人,其中6人均为大学本科学历,1人为大专学历;副高1人,中级1人,初级5人,整个林场划分三大工区,分别为风滩洼工区、八里屯工区、场部工区。
经费收支:2000年,林科院定性为非盈利性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林场亦相应定性为社会公益性科研试验林场,2014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核定为全额拨款单位。2000年林场森林资源纳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场逐渐向景观绿化苗木及花卉培育、园林绿化服务等转型发展,林场2015年收入216万元。
二、 森林资源培育、经营及保护
1、森林资源的培育:解放前,仅造林2269亩,多以栎类、杂灌木为主,解放后,有规划地开展了两次大规模造林。
第一次是1952—1959年间。毛主席发出“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林场与周边村寨、单位和企业合作,采取自营与出包相结合的方式,造林18000多亩。第二次是1964—1966年间,科技人员与工人一道上山安营扎寨,完成高标准造林8000多亩,奠定了林业生产的基础,并把重点工作转移到科学试验。此后进行幼林抚育、生产间伐,并根据科研试验内容、林种更替、火烧迹地、灾害性毁林地、采伐更新等需要进行小规模造林,并开展抚育间伐、木材生产。目前的17789亩森林中的主要树种以松杉为主,从林龄结构看,用材林中成熟林面积占53%,近熟林占39%,中幼林很少。
2006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总面积18000余亩,森林总蓄积203990立方米,平均每亩11.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6%。
2000年被划为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后,先后完成了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其中公益林面积占65%,商品林面积占35%。按天然保护林划分,重点保护区3166亩,一般保护区13179亩,总体划为一般保护区。
2、森林资源的经营:林场的森林经营方针是以林业科研示范为主,逐步建成我省林业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与森林旅游,林产品相结合,进行综合经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1)、经济效益:提供绿化及林业造林绿化苗木。1963年林场复建以来,为省内机关、学校、厂矿、公路和街道等提供绿化树苗10多万株,1980—1983年期间,首次在《贵州日报》刊登售苗广告,收入4万多元,并利用本场苗木开始对外承接单位绿化,2005年完成种苗基地建设,每年向社会提供50余种绿化苗木,产值可达300多万元。林场自70年代末期开始木材间伐,到1999年已生产木材56000多立方米。
2001年的风灾和2008年的凝冻灾害对林区造成巨大损失,对灾害木进行了大量清理,到2013年已总计生产木材96000多立方米,销售至全国各地。2006—2007年期间,进行松脂采割,收入近60万元,为国家上缴了大量的”两金”和税费。(2)、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林场地处贵阳市近郊,位于贵阳市第一环城林带,西侧紧靠“双龙经济开发区”,有益于该地区的水源涵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形成良好的区域性小气候;林场周边地区工矿企业林立,机关学校较多,人口稠密,交通运输频繁;对消除噪音、净化空气、减轻污染有较大作用;森林覆盖率高,场内树种多达600余种,林中植物的多样性带来了其它生物的多样化,据调查,林中有昆虫160多种,栖息的鸟类增多,野兔常有出没,野鸡、斑鸠等活动频繁,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表明林区的生态环境作用愈加明显。
利用林区丰富的植物和生物资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展科普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还与附近中小学建立常年性科学普及工作,每年植树节营造毕业生纪念林,普及造林知识,指导青少年采集制作植物、昆虫标本等,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授牌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良好的生态效应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促进了人们对森林价值的认识,显示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3、森林资源的保护:(1)、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林场依托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支撑,协同开展工作。常年坚持病虫害预测预报,以效益监测固定样地调查为主,随机样地路线踏查为辅,根据预测预报资料作出防治方案。防治方法包括药物喷洒、引诱剂诱杀、释放肿眼蜂、人工收集天牛幼虫、捕捉松毛虫以及白僵菌防治等药物及生物防治。同时加强产地检疫,预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及时清理风倒木、雪压木、枯死木等,减少病虫害栖息场所。对重点场所如种子园、种苗基地、科研试验地、树木园等则随时关注,及时发现及时防治,避免暴发成灾。(2)护林防火:护林防火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方针。林区的火源主要来自祭祀、游玩者丢烟头、生产用火(农民烧山堆肥等农事活动),以及天干地燥自燃等。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林业公安派出所,成立专业扑火队。另外还与林场周边村寨、单位建有森林防火协防组织。林区有三个瞭望台可监测区域内火险情况。林区设置有宽8米、长5千米的隔离带,加上84千米林区公路,形成较长天然防火隔离带。坚持常年林区(含人工及警车)巡逻。火险高峰期,在林区入口处设卡检查,严禁机动车辆、人员携带火种、香蜡纸烛等进入林区,悬挂森林防火标语,设置防火标牌,尽量杜绝火源。2012年组织力量清除林下杂灌野草8705亩,减少了林区可燃物引发火灾的可能性。由于加强预防措施,较为先进的灭火机具,并贯彻“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近年来极少发生大面积火灾,年平均森林火灾面积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3)林政法治与林政管理:林场地处贵阳市东南城郊结合部,开放式的场所,林区游玩人数众多,周边邻近三个乡的十多个村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林区治安、盗伐林木及林地权属纠纷等问题的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由于林区用地与农用地交错甚多,林地纠纷案例极多,林区定权定证,解决林权边界问题十分重要。1990年起,林科所组织人员进行林界踏查,在各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同村寨、单位联系,历时3年至1993年完成与周边村民单位林权办证和定界工作。2003年又与森林公园签订了协议书,确定该园用地1110亩,解决了两个单位多年来的边界纠纷。贵州省林科院林业公安派出所负责林区社会治安,林业行政案件的执法和林业刑事案件,在编干警的经费来源也从事业费开支转为政法专项经费开支,面向社会招聘护林员5人,加强了林区管护工作,为稳定林区社会治安和防止林木盗伐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三、基础设施建设
1、职工宿舍与办公楼:林场划归林科所后,属林科所二级机构,办公场所与职工宿舍均与所部混合。1963—1965年,建成400多平方米办公楼一幢及各工区办公场所和职工宿舍。办公楼使用至1981年逐步改为职工宿舍。1982年自筹资金三万余元辟建270平方米平房一幢,作为林场办公楼。
2011年省发改委批准了我院申报的国营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于最近建成了6400平方米职工宿舍一幢,职工住宿条件得以改善。
2、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林区公路82.4公里(包括防火通道等)等,林区硬化主干道30余公里,2013年,贵州省林科院至贵阳市森林公园的林区道路硬化改造全部完成,总投资300多万元。2014年省级国有林场补助费90万元,2015年已完成该项目建设投资,包括2200米林区游步道一条,种苗基地供水系统一套,林区路硬化改造1200米。2016年初完成动管站至农药仓库800米的林区路硬化改造。2016年新修一条从树木园至马落岩的游步道(青石板铺筑),长度为1530米。
3、护林防火设施:林区瞭望台三座,风力灭火机30多台,背携式水枪若干套 ,打火拖把若干,林区巡逻车2辆,消防车1辆,防火运兵车1辆。
四、林业产业
林场具有区位优势,又属贵阳市环城林带和天然林保护区,但管域面积有限,产业发展亦有优劣。
1、云关山森林公园。1993年,贵州省林业厅批准建立“贵州省云关山省级森林公园”。
2、众诚实业公司。1995年成立,由贵州省林科院,深圳他山石实业公司,贵州省殡葬协会共同建立的股份制公司,其业务领域之一是在林场内建立“凤凰山永久公墓”,现在是贵阳市大型殡葬企业之一,至今运作顺利,有较好经济效益。
3、种苗基地。该种苗基地是由中央投资,地方和单位配套资金于2000年开工建设,贯彻边建设边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精神,2003年已开始向社会提供绿化苗木,2005年建成并投入规模生产,总面积500亩,以培育名优绿化苗木为主,育苗品种50余种,苗木产值达300余万元,在林场划为天然保护林禁止采伐木材后,种苗基地的建成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林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林业科学试验
林场自1956—1959年期间,便大力开展科学实验,先后进行了杉木速生丰产、抚育间伐、油茶垦复以及松脂采割等试验,并利用各地优质苗木建立“卫星林”、样板林,引进水杉、冲天柏、滇杨和香樟等进行引种试验。1959年划归林科所后,各项科研试验则纳入各科研课题实施计划,开展多项科学试验,其中主要有:
杨树短轮伐期纸浆林经营技术及造纸特性研究。该试验引进42个杨树杂交新品种,从育苗技术,造林密度、施肥、不同等级苗木和不同间作方式系统试验,选出12个杂交新品种,并对其材质密度、纤维形态和纤维含量进行测定,均可用于培育纸浆林。
日本柳杉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项目从日本引进50个柳杉无性系,建立试验林88亩,采穗圃20亩,选出了27个优良无性系,特别适合贵州高海拔地区造林,丰富了我省的人工造林树种。
核桃优株实生子代遗传性状的研究。采用群休遗传和数量遗传原理,通过子代测定,筛选出遗传增益为10—15%,果大,出仁率高,结实期、成熟期早和味香甜等多项优良性状的优良家系,为早实核桃的苗期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马尾松地理种源试验与优良种源选择。通过种源的苗木封顶,生长节律,成活率,开花结实,二次抽梢,针叶及生长量等性状变异,揭示种源变异规律,并根据不同性状表现作出种源区划分。为开发利用及实行马尾松良种化奠定了基础。
油橄榄引种驯化研究。先后引进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8个国家的油橄榄品种73个,通过定点试验和面上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品种园,筛选出适合于贵阳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9个,应用于生产。
树木园营建技术。树木园规划设想始于1960年,1961年开始引种,1963年筹建工作步入正轨,1978年正式列为科研课题研究,园内分标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苗圃等四个区,按树种特性作合理配置原则,将建园与林业生产相结合,已形成含面积200余亩,保存450多个树种的基因库,是林科院重要的科研、教学、科普活动场所,也是附近单位、居民的休闲游憩地。
竹种园。始建于1984年,从全省各地收集40多个竹种建成,也是科普知识教育场所,为省内外竹种的交换,物候观测,科普活动提供了平台。
核桃试验基地建设。由贵州省核桃研究所在试验林场营建的试验基地452亩,其中采穗圃296亩,种质资源库76亩,良种繁殖圃80亩。可年产核桃穗条100万枝,有效芽350万个,收集保存核桃种质资源50份以上,可生产壮苗30万株,具有科研、生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教学和核桃生产技术培训功能。
在近30项的科研试验内容表明,研究的覆盖面广,内容几乎涉及林业生产整个领域。这些研究内容获得林业部、贵州省以及林业厅的科技成果二、三、四等奖20余项,展现了林业科研试验、示范的作用。
六、林场的规划发展
继续坚持“根据林业科学研究需要,以试验示范为主,逐步建成我省林业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与森林旅游、林产品相结合,进行综合经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总方针,遵照天然林保护条例,按经营方案实施经营性采伐,进行重点地段的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使试验林、风景林等特用林种的比例达到25%以上,加快云关山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加强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使森林景观得到较大改善。继续发挥国家及贵州省林业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把林场建设成我省的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林副产品的生产基地,使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编写作者: 马亨发 编写时间:2016年3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