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贵州林情 > 资源概况 > 自然保护地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保 护 区 级 别: 国家级

批  准  文  件: 国函[1997]109号

管  理  机  构: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          址: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乌江南路71号

一、基本情况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黔北习水县西北部,权属管理总面积为5191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7.22%,是目前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属于贵州省遵义市。

保护区于1994年8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2005年10月,习水保护区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CBRN)”。

保护区为全额拨款正处级事业单位,编制共计40人。保护区管理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财务室)、林政资源管理科、科研科、天保办(公益林办)、开发办(社区共管科)以及大白塘、三岔河、长嵌沟、长坝、小坝、蔺江等6个基层管理站。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一)地质地貌

习水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四川台坳南部,南与黔北台隆紧邻。在地质上属四川紫色盆地的一部分,地面物质由中生代的紫色岩及其风化物组成。在地貌上正好处于贵州高原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接壤部位,地势自南向北迅速降低,具有地形崎岖、高差悬殊的特点。区内最高海拔1756m(程寨乡红岩顶),最低海拔420m(土城镇壅溪沟),相对高差1336m。

(二)气候

习水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降水充沛,云、雾、雨日多。区内年平均气温14.7℃,1月平均气温4.3℃,7月平均气温24.9℃。高于10℃的年积温3462.9~5888.3℃。河谷地区高于10℃的年积温近6000℃,而海拔较高的林区高于10℃的年积温为3400℃。

习水保护区年降水量在900~1300毫米之间。其雨量的分布呈自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少,自中部山梁向东北和西南减少的趋势。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为6月,占年降水量的11~20%,1月降水量最少,约为年降水量的5%。无霜期240~250天,年均相对湿度82~91%。

(三)土壤

习水保护区主要土壤类型有紫色土、黄壤、黄棕壤三大类。紫色土最多,黄壤次之,黄棕壤最少。在紫色土中又以酸性紫色土最多,中性紫色土次之,而钙质紫色土分布极少。黄壤多分布在地势平缓地带,土层中厚。黄棕壤分布地势高(海拔1400m以上)。

(四)水文

习水保护区属长江水系,其主要河流有赤水河及习水河。赤水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也是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习水县最大的过境河流,流经习水县西南的习酒镇、隆兴、同民、土城等乡镇,于小坝居士岩进入赤水县。在县境内长45.6km,流域面积1717.1km2。干流落差57m,平均比降1.3‰,多年平均流量224m3/s。水能理论蕴藏量18.08万kw,支流可开发量2.43万kw。

习水河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习水县东北的寨坝镇九龙村高家坡南麓。河源海拔1270m。干流流经习水县寨坝、大坡、温水、三岔河、良村、东皇等乡镇,在东皇镇大白塘蜂子岩进入赤水县境,于四川省合江县城关镇的李子林汇入赤水河,河口海拔210m。河源至河口干流全长156km,落差1059.7m,平均比降6.8‰,多年平均流量31.3m3/s。其中蜂子岩以上习水段长73.7km,落差866m,平均比降11.75‰。县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8.711万kw,可开发量2.553万kw。

(五)植被

习水保护区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主要森林植被有8个类型,即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木林及灌丛、草坡植被等类型。森林植被明显地具有次生性,形成了半自然半人工的森林群落,森林群落在垂直分异上不明显,但在局部地段仍有一定垂直分布现象。

三、生物资源

保护区气候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加上古植物地理和古气候的渊源,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根据《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2011年),有各类生物584科1868属4076种(含种以下变种、亚种等,下同),其中,植物种类有331科1001属2539种,动物种类共有253科867属1537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Ⅱ级保护植物有45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9 种,Ⅱ级保护动物47种,列为地方重点保护动物有20种。

(一)植物资源

(1)种子植物

根据《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2011年),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327科931属2292种,其中木本植物105科311属907种,草本植物82科297属554种。通过对保护区种子野生植物种类进行区系分析表明,在科的区系成分中,世界分布46科,占总科数的28.93%;热带分布68科,占42.78%;温带分布37科,占23.27%;其中中国特有分布科1科,占0.63%。在属的区系成分中,世界分布54属,占总属数的9.34%;热带分布264属,占45.50%;温带分布261属,占45.16%;其中中国特有属10属,占1.73%。在种的区系成分中,世界分布41种,占总种数的2.81%;热带分布453种,占31.03%;温带分布966种,占66.16%;中国特有种470种,占32.19%。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但是,热带成分的比例也较高。

保护区内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8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是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伯乐树;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5种,分别是福建观音座莲、桫椤、福建柏、穗花杉、厚朴、鹅掌楸、峨眉含笑、闽楠、楠木、球药隔重楼、七叶一枝花、滇重楼、春兰、线叶春兰、春剑、寒兰、蕙兰、套叶兰、送春、建兰、多花兰、兔耳兰、墨兰、罗河石斛、流苏石斛、石斛、广东石斛、铁皮石斛、细茎石斛、天麻、川八角莲、黄连、长穗桑、伞花木、宜昌橙、伯乐树、中华猕猴桃(野生)、香果树、大树茶、疏齿茶、普洱茶、赤水石杉、华南石杉、蛇足石杉、桧叶白发藓。

。还有贵州省重点保护树种17种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兰科19属51种。保护区有贵州特有的种子植物17科20属25种,全部是种子植物,其中,有贵州石笔木、赤水楼梯草、习水报春、习水秋海棠、习水杜鹃、伞叶落地梅等6种属于保护区的特有种。

保护区的野生观赏种子植物有104科247属546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4属5种、被子植物110科243属541种;观赏植物中的珍稀植物共11科15属18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开发潜力的野生草本和木本观赏植物分别为27种和94种。

现初步查明保护区内有中草药资源761种,其中:植物185科691种,分别为菌类植物6科19种,地衣植物5科7种,苔藓植物5科5种,蕨类植物38科120种,裸子植物5科9种,被子植物126科531种;动物51科59种;矿物11种。保护区的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不少种类是贵州的地道名贵药材,如天麻、半夏、金钗石斛、黄连、厚朴、天门冬、何首乌、黄柏、重楼、淫羊藿、多花黄精、忍冬、桔梗、南沙参等。还有如广东石斛、瓶尔小草、白及、云南石仙桃、松叶蕨等是贵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不少种类是贵州民族药材,如黑骨藤、吉祥草、云实、一支箭、一朵云、四块瓦等。习水秋海棠为特有药用植物,赤水蜘蛛抱蛋为准特有药用植物种类。

(2)蕨类植物

保护区蕨类植物比较丰富, 有37科84属221种,占贵州蕨类植物总科数的61.1%、总属数的48.0%、总种数的23.9%;前10个优势科依次为鳞毛蕨科(37种)、水龙骨科(26种)、蹄盖蕨科(24种)、金星蕨科(15种)、凤尾蕨科(10种)、铁角蕨科(10种)、卷柏科(10种)、膜蕨科(6种)、里白科(5种)、裸子蕨科(5种);其中,前5个科共112种,占整个研究区域全部种数的57.7%。前10个优势属为耳蕨属(12种)、鳞毛蕨属(11种)、铁角蕨属(10种)、凤尾蕨属(10种)、卷柏属(10种)、复叶耳蕨属(7种)、蹄盖蕨属(7种)、短肠蕨属(6种)、贯众属(6种)、凤了蕨属(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福建观音座莲、桫椤、赤水石杉、华南石杉、蛇足石杉等5种。

(3)苔藓植物

保护区有苔藓植物63科157属448种;其中藓类植物37科111属285种、苔类植物26科46属163种。其中,以灰藓科、青藓科、丛藓科、真藓科、锦藓科、提灯藓科、羽苔科、指叶苔科、大萼苔科等19个科为优势科,占总科数的30.65%;苔藓植物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27个,占该区总属数的17.31%,共含243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种数的54.24%。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桧叶白发藓1种。

(4)大型真菌

保护区的大型真菌种类、密度及种类组成均随植被类型和海拔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保护区有大型真菌有190种;其中,担子菌多达168种,占92%,子囊菌仅有22种,占8%。优势种群以珊瑚菌科、木耳科、马勃科、伞菌科、多孔菌科、灵芝科、牛肝菌科、小皮伞科、鹅膏科、红菇科种类占优势,共计100种,占56.5%;其中小皮伞科、多孔菌科、红菇科、鹅膏科和灵芝科的种类最多,计77种,占43.5%。在190种大型真菌中,发生于落叶阔叶林中的有80种,占总数的42%,发生于针阔混交林中的有58种,占30%,发生于灌丛群落中的有29种,占15%。垂直分布以中山林带中的种类最多,计88种,占46%,低山林带中的次之,计68种,占36%,山顶林带中的种类明显减少,计26种,占14%。

(二)动物资源

保护区有 253科867属1538 种动物。其中:哺乳动物有8目22科46属56 种,鱼类4目11科40属60种,爬行动物2目8科25属35种,鸟类分属35科109目168种,蜘蛛类动物27科88属167种,两栖动物2目 8科17属31种,水生甲壳动物4种,昆虫15目142科544属1015种。可见,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也是十分的丰富。

(1) 哺乳类动物

保护区共生活有哺乳类动物58种,隶属8目24科46属;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林麝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酋猴、猕猴、豺、小熊猫、黑熊、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斑灵狸、苏门羚、斑羚、穿山甲等13种。保护动物占贵州全省重点保护野生哺乳类的75%。区系组成主要为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型。

(2)鸟类

保护区共有鸟类168种(含亚种),分属35科、16目。迄今贵州已知有鸟类467种,保护区的鸟类占全省鸟类种数的35.8﹪。在保护区记录的168种鸟类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冠长尾雉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红腹角雉、白鹇、红腹锦鸡、鸳鸯、黑颈鸊鹈、红翅绿鸠、凤头蜂鹰、蛇雕、鹰雕、赤腹鹰、松雀鹰、苍鹰、白尾鹞、黑鸢、普通鵟、领角鸮、西红角鸮、灰林鸮、斑头鸺鹠、红头咬鹃、红隼、红胁绣眼鸟、褐胸噪鹛、红尾噪鹛、棕噪鹛、红嘴相思鸟、画眉、白喉林鹟、蓝鹀等29种。因生存遭受不同程度威胁而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予以关注的有6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2008)的有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2007)”附录限制贸易的有13种。 

(3) 爬行动物

保护区内有爬行动物2目8科25属35种及亚种,其中,有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占总种数的20.59%;有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种类6种,占总种数的17.6%。

(4)两栖动物

保护区有两栖动物31种,隶属2目8科17属。其中,古北界和东洋界广布种有3种。

在两栖动物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宽阔水拟小鲵、细痣瑶螈等2种,有7种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3种中国特有种,3种贵州两栖动物新纪录。

(5)鱼类

保护区共有鱼类60种,隶属于4目11科40属,占贵州鱼类总种数202种的29.7%。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长薄鳅、乌原鲤、粗壮金线鲃、斑鳠等4种。

(6)昆虫

保护区有昆虫15目142科544属1015种;其中,以保护区昆虫标本为模式建立的新属4个,分别是拟真镰蚱属,直翅目刺翼蚱科、中华扇忽属,蜻蜓目扇忽科、巨尾麻蝇属(双翅目麻蝇科)、短室三节叶蜂属(膜翅目三节叶蜂科);有新种70个,主要有叶蜂类25种、叶蝉类11种、虻类11种、三节叶蜂类4种、蝇类4种等;研究还发现了中国的新记录14个,主要是螟类7种、叶蜂类3种等。保护区的昆虫的多样性极为丰富。

(7)水生甲壳动物

保护区共有3种水生甲壳动物:掌肢新米虾指名亚种、光泽华溪蟹复兴亚种、赤水华溪蟹。

四、社会经济状况

(一)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习水县位于黔北边缘,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东与重庆市的綦江、贵州省的桐梓相接,南与四川省古蔺县、贵州省的仁怀市相连,西与贵州省的赤水市接壤,北与重庆市的合江交界。保护区地处习水县西部和北部的边缘深山区,涉及习水县大坡、三岔河、程寨、东皇、土城、同民及赤水市官渡、石堡、元厚共9个乡镇所辖范围有大坡乡、三岔河乡、程寨乡、东皇镇、土城镇、同民镇共6个乡(镇),涉及了28个行政村的103个村民组。现有农户833户,2983人。保护区内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有苗族和彝族,以苗族较多,彝族次之。

(二)社会经济条件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习水和赤水两县市,全区涉及习水县6(镇)和赤水市2个乡镇涉及32个行政村的111个村民组。脱贫攻坚实施移民搬迁后,保护区内现有群众833户2983人,其中:核心区1户2人,缓冲区108户333人,实验区724户2648人,保护区现存的人口给保护管理带来压力。近几年产业机构调整实施以来,区内群众转变了传统种植玉米、红薯的传统模式,已转变为种植大树茶、花椒、养殖蜜蜂等生态产业,目前已种植大树茶2880亩,花椒1450亩,养蜂2500桶,产值达数百万元。区内群众以汉族为主,少量苗族,民风淳朴。区内通村道路51.1千米,产业道路44km米,在群众生活区较为便利,通信基站14座,通电线路180千米,保障了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五、保护价值

习水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以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为主要生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优越的水热条件,它具有比较复杂的种类组成、层次和层片结构;物种多样,食物网络复杂,具有自行调节、自行更新、自行培肥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规律,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带性顶级群落;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环境、净化空气、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以及提供各生物类群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繁育场所,特别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巨大作用。众所周知,全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区,其中尤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内残存数量和面积不大,习水保护区却保存了原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且分布集中成片面积达4万公顷,这是国内其他林区不能比拟的,实属罕见,也可以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研究基地。

习水保护区由于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特殊,动、植物区系成份复杂,物种资源丰富。考察后各生物学科鉴定的物种近3000种,这充分说明习水保护区不仅物种资源丰富,且特有种也多。在物种锐减的今天,无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水保护区地貌是发育在白垩系红色砂岩及泥岩中的地貌形态,以超深切割的嶂谷及剧烈的崩塌为最主要特征。一般宽不足百米的陡立河谷,其切割深度居然达500-800m。崩塌岩块遍及山麓斜坡,围椅形悬谷、红岩柱、崩塌林等特殊的地貌极为醒目。这样切割深度极大,崩塌强烈发育,且地貌形态组合独特的红层山地景观,是贵州高原独一无二的,也是国内其它地区极难见到的。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当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回归自然热情日益高涨的趋势下,显得更为珍贵,它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天然财富。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急剧下降,这种斜坡地质地理条件的独特性,造就了习水红层森林地貌景观的奇特性、多样性以及原始自然景观的神秘性,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是无比巨大的。试想,那翠绿茂密的林海,红色巨厚的岩层,与高耸的桌状山和深陷的狭谷相匹配,更有纵横交错层层跌落的流水,伴以两岸猴群出没、鸟叫蝉鸣、彩蝶纷飞;由于这里山高谷深,沟谷狭窄封闭,山面平坦开阔,又有茂密的森林植被调节气候,从而山上山下的气温季节之差明显,冬季沟中温暖如春,夏时山上清凉如秋,防寒避暑兼而有之,置身于这奇特、古朴、典雅的森林环境中,真切感受自然美的沐浴,是使人流连忘返。

综上所述,习水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稀有性、多样性、天然性,是诸多学科研究的良好基地,其保护意义深远而重大。

六、保护区管理状况

根据保护区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习水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下列三个区。

1、核心区总面积1743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90%。本区人烟稀少,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植被原生性强,生态系统稳定,实行绝对保护。

2、缓冲区:分别在各核心片区的外围划出500-1000米的范围作为缓冲区,总面积11303.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78%,本区内不许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

3、实验区(含旅游小区):除核心区、缓冲区外的其余部分为科学实验区,总面积19375.8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7.32%。在保护的前提下,允许采取人为措施,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驯养繁殖和综合经营利用。

七、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开发

习水自然保护区风景资源独特雄厚,特别是发育在白垩系紫红色泥岩上的中山峡谷地貌与茂密的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交织而成的习水红层森林地貌景观,是远古绿色世界劫后余生留下的难得的一份宝贵自然遗产。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

习水保护区内独特的红层森林景观,是远古绿色世界劫后余生留下的一份宝贵自然遗产,区内原始古朴、秀美多姿的自然景观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

目前已开发的三岔河景区位于保护区北部,以三岔河为线,地貌主要以丹霞峡谷、丹霞赤壁、丹霞岩穴、丹霞峰柱为主体,构成三岔河主体景观有原生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福建柏林、三岔河、溪流瀑布、望仙台、飞仙石、造纸厂、佛寺等。

2003年,该景区通过习水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由习水大自然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于投资开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初具规模,建有旅游道路约11km,交通较为便利。该景区目前为4A级景区,是习水县开展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

联系地址:贵州省习水县矿南路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邮政编码:564600

电  话(传真):0851-225372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