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 护 区 级 别:国家级
批 准 文 件:国发[1988]30号
管 理 机 构: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 址:贵州省荔波县玉屏镇樟江北路42号
一、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东南部,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毗邻广西木伦国家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7º52′10″~108º05′40″,北纬25º09′20″~25º20′50″,东西宽22.8公里,南北长21.8公里,状似不规则的“凹”字形。保护区涉及荔波县的黎明关水族乡、茂兰镇、瑶山乡、小七孔镇和甲良镇的17个村98个自然寨(组),区内居住着布依、水、瑶、毛南、壮、汉等民族群众11033人,其中少数民族9850人,占总人口89.3%。
保护区总面积212.8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83.05平方千米,缓冲区81.3平方千米,实验区48.5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森林覆盖率87.3%,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
茂兰保护区以保护和管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为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水文地质结构、森林生态、森林群落类型等提供自然平台,探讨喀斯特地区资源保护、利用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科研型自然保护区。
为了有效地保护好茂兰喀斯特森林,1986年12月,荔波县人民政府行文将茂兰喀斯特森林列为自然保护区,198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茂兰保护区批准为省级保护区;1988年5月,国务院将茂兰保护区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明确该保护区是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兼有保护珍稀孓遗动植物资源的科学保护区;1996年4月,茂兰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MAB)。同年被中国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列为全国22条生态旅游线之一;2002年7月因其喀斯特原始森林面积在世界上同类面积中最大,被载入2002年新版的《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 2007年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5年5月改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县级事业单位,由省林业厅领导,党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化管理。编制45人,11个内设二级机构:办公室(人事科、政工科)、科研科、林政科、林业公安派出所、计财科、生态旅游管理中心、社区发展科、永康管理站、翁昂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洞塘管理站。现有在岗管理及科研人员30人,聘请专职护林员40人,兼职护林员100余人。
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
1、地质地貌:
茂兰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江南台隆西南部的三都——荔波古陷褶断束,处在轴缘坳陷地带。区内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断层次之。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茂兰向斜,控制着这里的地层、岩石的分布及产状,现今保存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森林主要分布于此向斜南段之石炭系碳酸盐岩上。
区内分布地层从老到新有:石炭系下统大塘组、摆佐组,中统黄龙群,上统马平群及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其中摆佐组为本区分布最广、其上喀斯特森林保存最好的地层。区内分布岩石,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且为纯质碳酸盐岩类,仅个别地点为石英砂岩及夹于其中的少量页岩。以白云岩出露面积最大,为喀斯特森林的主要着生基岩,基岩裸露率在70-80%之间。
区内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锥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峰峦叠障的喀斯特峰丛景观。地貌类型以峰丛漏斗和峰丛洼地为主,仅东部有小面积的峰林盆地分布,地貌形态主要有落水洞、漏斗、洼地、槽谷、盲谷等。
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78.6m,最低海拔430m,平均海拔880m以上,其中:西部山峰一般海拔860—1010m,洼地为670—800m;东部山峰海拔为660—820m,洼地为450—600m。山峰与 洼地相对高差为150—300m。
2、气候:
茂兰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3℃,1月平均气温为5.2~C,7月平均气温23.5℃,≥10℃活动积温4598.6~C,生长期237天。全年降水量1752.5mm,集中分布在4-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83%,年日照时数1272.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9%,太阳辐射年总量为63289.80kW/m2。
由于茂兰保护区特殊的森林地貌环境,其气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温度上,夏半年(4-9月)峰丛洼地气温随高度增力口而升高,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下半年这种地形逆温是喀斯特森林小地形气温垂直分布独具的特色。相对湿度上,峰丛洼地、漏斗之底部终年阴湿,各月相对湿度均在90%以上,而山坡的中、上部分,相对湿度较低,晴天时极为干燥。降水量一般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光照上,漏斗底部光照极差,底部年可照时数只相当于顶部的38.5%,晴天时的光照强度,底部仅为顶部的34.4%
3、土壤 :
茂兰保护区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故其风化发育形成的土壤均为石灰土。剖面构型主要是AF-D型、A-D型和A-AB-D型,属于初始期、幼年期和发育期的石灰土,其中以初期石灰土占绝对优势。该种石灰土,是石灰岩风化残留物形成的少数细土被与植物残落物和根系交织在一起腐解后形成的棕黑色AF层,其下即为成土母岩。由于成土母岩是纯度较高的白云岩和石灰岩,能形成土粒的重要成分Si02、Si203和Fe203含量极低,而含量最高的Ca、Mg和碳酸盐类在溶蚀过程中随水流失。 因此形成的土壤层,仅有20-40cm,且土被不连片,多存在于岩石缝隙中。
茂兰保护区石灰土的基本特点是:土壤容量因素很差,具体表现为土层薄,土被不连续。但土壤质量很好,表现为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丰富。剖面多呈碱性。
茂兰保护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内瑶兰河、瑶所河、板寨河及洞山河均分属区内与之相应的四条地下河系,是地下河明流的局部段落。河流流量较小,枯流量一般均小于50-100L/s。板寨河、瑶兰河坡降小于18%,瑶所河、洞山河注入山谷时形成总落差约60-80m的跌水。茂兰保护区内地下水赋存的二元结构是喀斯特森林水文的独特现象,即枯枝落叶垫积层充填的上层喀斯特裂隙水和下层喀斯特水并存,上层水流量小且动态稳定,下层水流量大,动态变化也相对较大。根据地层岩石的含水性质及含水的丰富程度,区内可分为碳酸盐强含水岩组和碎屑岩、泥灰岩弱含水岩组。喀斯特上层裂隙水,又称森林滞溜水,是森林植被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由喀斯特森林的持水作用形成的。森林滞溜水按其滞留的地形部位分为森林滞溜泉和森林滞溜沼泽湿地两大类型,前者遍及全区,凡喀斯特森林茂密的山麓坡下、漏斗洼地中、山鞍坳口上均有分布,致使区内到处是清泉淙淙、流水潺潺;后者则普遍见于地势平缓或低洼的密林之中,或积水成塘,或形成连片沼泽湿地。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内这种独特的水文结构,不仅使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明显改善,而且还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互相转化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一反喀斯特地区干旱与洪涝交加的灾害常态,为森林生长和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4、野生植物资源:
茂兰保护区在我国植被分区上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自然植被除少数地段为藤刺灌丛和灌草丛外,均为发育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一种非地带性的植被。
区内地处中亚热带南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统计有种子植物164科、698属、1820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6科、8属、16种,被子植物158科、690属、1804种。
在茂兰保护区的森林植被中,建群植物多为耐旱喜钙的圆果化香、青冈栎、樟叶槭、黄梨木、云贵鹅耳枥、齿叶黄皮、掌叶木、园叶乌桕、朴树、菱叶海桐、香叶树等。主要森林群落类型有青冈栎、化香林,化香、黄皮林,栲、杜英林,黄杉、化香林、黔竹林等。因地形相对高差不大,植被无明显的垂直带谱。
保护区现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1种,为异形玉叶金花、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单性木兰、掌叶木、硬叶兜兰、麻栗坡兜兰、带叶兜兰、小叶兜兰、白花兜兰和辐花苣苔;二级保护植物21种,如华南五针松、翠柏、短叶黄杉、香果树、香木莲、榉树及126种兰科植物种类。
因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和小生境的多样性,在茂兰形成了许多特有种,目前发现40个特有种,如荔波大节竹、荔波鹅尔枥、荔波球兰、荔波连蕊茶、荔波红瘤果茶、石山胡颓子、荔波桑、短口十穗花杉等。
5、野生动物资源:
茂兰保护区水文地质条件特殊,气候温暖湿润,森林保存较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现统计有脊椎动物近400种,其中鸟类16目47科205种,兽类8目24科61种,爬行类3目10科47种,两栖类2目8科34种,鱼类5目10科39种。另有昆虫1300余种。主要动物种类有猕猴、黑熊、穿山甲、林麝、白鹇、蛇雕、蟒等,以猕猴和白鹇为优势种群。
茂兰保护区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为豹、蟒、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32种,如猕猴、穿山甲、白鹇、蛇雕、小灵猫、蓝翅八色鸫、细痣疣螈等。现已发现动物新种138种,如荔波壁虎、茂兰弯茎叶蝉、茂兰蕈虻、茂兰眼蕈蚊、茂兰盲目步行虫、茂兰玛琳蛛、茂兰阿纳蛛等。
6、景观资源: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的自然景观可分为地貌景观和水文景观两大类。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与森林的组合可将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盆地森林)和槽谷森林四大类。
漏斗森林:为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四周群山封闭,底部分布有漏斗式的落水洞,状若深邃的绿色窝穴,漏斗底部至峰顶一般高差在150—300米,各种各样的树木根系穿窜于岩石缝隙之中,奇形怪状的藤蔓攀附于喀斯特峭壁之上,枝叶繁茂,浓荫蔽日,形成荫森神秘而静恬的漏斗森林景色。漏斗森林遍布全区,尤以南部最为典型。
洼地森林: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常有农田房舍分布其间,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自地边缘缓缓流出,清流透明,构成洼地森林景观。洼地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保护区中部和南部。
谷地(盆地)森林:为森林覆盖较高的喀斯特峰林盆地(谷地),青峰峻秀挺拨,盆地开阔平坦,地下河时出时没,喀斯特潭、喀斯特泉频繁露头,绿水流于青峰下,青峰倒映于中,山水交融,景色绚丽,形成了蔚然壮观的盆地森林景观。主要集中分布于保护区的中部和西部。
槽谷森林:为森林浓密覆盖的喀斯特槽谷,谷中浓荫蔽日。居高而望,壮如绿色长蛇在大地上蜿蜒弯曲。两岸绿色喀斯特峰丛高耸,构成幽得静谧的槽谷森林。全区均有分布。
喀斯特水文景观:喀斯特水文景观主要是由地下河出入口及暗河、明流、瀑布、喀斯特潭、地下河天窗、喀斯特上升泉、下降泉、多潮泉和喀斯特森林滞留泉组合而成。这些水文地质现象与一般喀斯特区并无本质差别,但因其出露及经流之处大都为森林及树丛掩盖,致使密林之中清流若隐若现,为喀斯特水山增添了新的色彩,构成了颇为迷人的喀斯特森林水文观景。
人文景观
茂兰自然保护区是少数民族集居地,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浓郁的民族风景文化。如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瑶所堡上抗日烈士全正喜故居、民风淳朴的瑶寨、瑶所古桥乐善桥、洞山五眼桥等。布依、水、瑶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食品、工艺品和婚丧嫁娶等民族风俗,独具特色,充满了异族他乡情调,极富吸引力,表现了民族与自然和谐一体,协调发展的悠久历史。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富饶的土特产品
大自然赐予了茂兰自然保护区众多宝贵的物产。美丽而神奇的喀斯特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林副地方土特产品。比较著名的有荔波凉席、荔波风猪、荔波酸梅、荔波香菇、荔波朴柚、荔波早桃、荔波水蕨菜、布依族土花布、荔波银饰、藤编工艺品、青虾、猫鞋、甲良长角辣等。
充分发挥区位品牌优势
茂兰自然保护区以奇独特的喀斯特森林著称于世,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是自然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庞个的自然资源博物馆,它包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内容。因此,应充分发挥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这一优势,把风光旅游与科普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既成为珍奇风光旅游场所,又成为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的良好场地,使人们在饱览大自然风光的同时,能够引起科学的联想,激发求知欲望,增长科学知识。
三、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
茂兰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区内有种子植物164科、698属、182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1种,二级保护植物147种,茂兰特有种40种。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3种,二级保护40余种,茂兰特有种5种。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就已发现1300余种,有150余种为茂兰特有种。1990年,世界八个国家的十五位喀斯特顶极专家考察茂兰保护区后,做出如下结论:“茂兰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
茂兰保护区内的喀斯特森林,是地球同纬度地区幸存下来的一片分布集中、面积较大、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和世界上珍贵的喀斯特森林资源,无论从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自然性、感染性、潜在性和生态旅游开发、科普教育等方面而言,都具有全面的综合保护价值。
保护价值的内容:
茂兰喀斯特森林具有:
(1)特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在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森林与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相比,无论在组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不同,是一种特殊的森林植被类型,其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及脆弱和难以恢复的特性在世界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对我国西南石质荒漠化地区,特别是对南方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生态环境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2)原始的自然本底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极为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为裸露地表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研究提供了自然本底,对本地区人为干扰引起的后果提供了评价的依据,是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和喀斯特森林生态演替的研究基地。
(3)天然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茂兰喀斯特森林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遗传种质资源,除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之外,由于其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产生了较多的特有物种,是许多动植物新种的土产地,是提供大量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繁殖材料的天然“基因库”。
(4)独特的水文地质二元结构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大部分的森林植被已遭破坏,大都出现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现象,但是茂兰喀斯特森林却独树一帜,由于喀斯特森林强大的蓄水功能,形成了森林滞留水与地下水所组成的独特水文地质二元结构,极大改善了地下水与地表水循环交替的条件,充分显现出茂兰喀斯特森林强大的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防止了因石质荒漠化引起旱涝交加的自然现象,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5)优良的环境质量
茂兰喀斯特森林因保存完好,境内人烟稀少,无任何工业,受人为干扰较小,其大气、水质、底质(有机质、硫化物、粒度、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盐类、水文要素等非生物生态因素指标和森林植物群落、陆生动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生态因素指标均接近自然本底,自然生态平衡达到完美、和谐的理想状态,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茂兰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为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6)理想的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
茂兰保护区保存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及其显著的生态效益,与当今一些盲目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等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一个向社会公众宣传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和基地。
由于保护区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与茂密葱郁的森林、晶莹透彻的水体交相辉映,山、水、林、洞、湖、瀑等各种自然景观构成一幅充满原始山野情趣、古朴纯真韵味的风景画卷,优良的环境质量和旅游舒适度也为保护区旅游开发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旅游开发的潜力较大,前景十分乐观。
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状况:
功能区划:
茂兰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是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管理的基础。为因地制宜建立有效的保护秩序,根据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保护的目的、特点,区划成不同的功能区。按照茂兰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状况及保护目的,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位于保护区南部与广西木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一线,即从更查、更独山经万里卡、四北洞、白鹇山、黎明关至罗家洞、干刷、洞洼一带的区域,包括洞杨山、洞多等为核心区范围。核心区面积830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0%。
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带,对核心区起保护和缓冲作用,扩大和延伸被保护物种的生长和活动区域。
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总面积8130hn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2%。主要特征是自然森林生态系统较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分布有部分灌木林、藤刺灌丛、灌草丛等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生态系统。
实验区的主要功能是对核心区起到更大的缓冲作用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纽带作用,并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及其它有益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产示范等。
实验区分为四块:永康的尧古、尧兰;翁昂的巴弓、莫干、洞常;洞塘的板寨、计才、瑶所和塘边、洞马、蒙寨。总面积293511m2。是保护区内人口最密集、生产活动最频繁、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生态旅游区是实验区进行旅游开发的区域。位于保护区的东北部,面积1915 hm2。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开展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以良好独特的喀斯特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按照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宗旨开展旅游活动,从而使观赏游览与科普教育相结合,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同时,通过旅游带动社区经济发展,为保护管理积累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点有:青龙潭、金狮洞、九洞天、旺牌山漏斗森林、黄杨沟、水中林、拉滩瀑布等。
实验区划分为三个小区:
(1)植被恢复建设小区
在实验区人为活动频繁,生态破坏严重的区域,以改善区内生态环境为原则,结合珠防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建设项目,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生态农业示范小区
为了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示范功能,扶持社区经济发展,拟在实验区内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小区,发展经济林、种植药材、野生经济动物养殖、蔬菜种植等;在保护区周边区域,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社区共管。
(3)生态旅游小区
茂兰保护区不仅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又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生态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建设状况(科研监测):
茂兰保护区是科研型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一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下残存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保护区建立后,把科研列为保护区的重点工作台。建立伊始,即组织了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本底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详细得出70多个学科的考察资料,出版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对区内的兰花、鱼类、昆虫、蜘蛛及无脊椎动物等进行了调查,取得了这些种类的分布状况及有关资料。
在开展本底研究的同时,保护区会同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国土资源部桂林岩溶研究所和华南植物园等相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共同开展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合定位研究,在区内白鹇山建立定位观测站。在喀斯特森林种群结构、群落类型、生物量构成、区系组成以及一些动物的繁殖生态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公布发表有关喀斯特森林和相关动植物研究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研究专著《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喀斯特森生态研究》(一、二、三集)。国家林业局计划在白鹇山定位观测站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唯一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由于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兴趣,不少专家、学者都相继到茂兰参观考察。1993年,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CCP)把茂兰列为国际地质对比考察点,并在茂兰召开了14个国家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的299项目茂兰现场考察会、与会专家对茂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外,日本土壤专家和洞穴考察团、斯洛文尼亚洞穴考察队、美国洞穴探险队、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生态进化研究所的专家也先后到茂兰参观考察,并探讨了开展合作研究的意向。
茂兰保护区有较强的科研队伍,现有科研人员26人,其中副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8人。先后承担了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10项,国家林业局研究课题3项,其它研究课题10余项。并与有科研任务的单位合作进行10多次有关茂兰研究的课题。已公开出版了《荔波洞穴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课题”、“水循环驱动的喀斯特作用碳循环过程与碳通量变化研究”、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喀斯特森林湿地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其环境关系研究”、“珍稀濒危野生白花兜兰的生长观测及异地驯化试验研究”、“喀斯特森林水生昆虫群落对溪流水质评价研究”、“茂兰自然保护区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研究”、“茂兰喀斯特林区大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贡献研究”、“喀斯特森林水生昆虫群落对溪流水质评价研究”和省林业基金课题“喀斯特山区珍稀植物掌叶木造林技术试验与应用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管理措施(社区共管):
1、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广大群众自觉遵纪守法,并通过保护管理人员和宣传教育,让群众逐步懂得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建立林区治安队和护林联防组织,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毁林开荒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护国家珍贵的自然资源。管护工作一直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虽林业行政案件时有发生,林业刑事案件也偶有发生,但呈现逐年减少趋势。
2、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工作,会同当地政府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配备了交通工具、电台、防火机具。在每年防火期内,将防火通知书发到辖区内的群众手中,使森林防火工作家喻户晓。
3、采取多形式宣传方式,电视、广播、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和林业法制等的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遵纪守法,懂得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自然给他们带去的好处。
4、会同当地国土管理部门,划定自然保护区的边果,并设置了界桩、界牌。
5、将发展区内经济列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扶持区内群众发展经济,从资金技术到人力等方面扶持群众兴修水利、架桥修路、人畜饮水,照明用电、植树造林、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发展教育卫生等项目。
6、对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编制了茂兰生物多样性清单(植物名录、脊椎动物名录、昆虫名录等),为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茂兰珍稀、濒危、特有物种进行专项研究和维护,根据其生长特征、栖息环境等采取就地保护、迁移保护等措施。
7、在不破坏和影响自然保护区资源前提下,以提高社区经济、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增加社区经济总量水平,缓和社区村民与保护区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以生态保护为先,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调动社区居民保护积极性。逐步解决农村能源建设,迁移及安置核心区的居民,培训教育社区村民的有关技术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农村农业生态示范村,生态示范户,发展社区庭院经济,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建立贫困乡、村发展启动资金积极开展参与管理工作,促进周边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加大社区人中管理和控制增长,改善社区环境,保护森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社区社会经济。
发展目标:
经过多年的保护管理,茂兰自然保护区已建立起较稳固的管理体系,喀斯特森林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科学研究上取得一些成果,成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与国际接轨,为开展国际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护区今后的发展目标是: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与效益,努力建成一流的科研基地,一流的科普教育场所和一流的生态旅游区,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地址和交通: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地址:
贵州省荔波县玉屏镇樟江北路42号
邮政编码:558400
电话号码:0854-3610675
传 真:0854-3611845
交通情况:茂兰保护区内所有村寨均已通公路,区外有10条公路通往区内的各个乡镇及村寨。此外,荔波通往广西金城江的公路主干线(荔大公路)紧临保护区东部边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