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关注
【聚焦】“三有名录”拟删除野猪,贵州专家有话说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野猪泛滥成灾,相关消息不断登上热搜。据媒体报道:在江苏,野猪不仅闯进了景区,还闯入了校园;在贵州,野猪上街进了服装店;在四川,野猪不仅损毁大量的庄稼,不时还有野猪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消息传出,人(野)猪冲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2021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修订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随即引发一系列热议,意见稿中有一个重点:曾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的野猪被删除。


针对“三有名录”拟删掉野猪一事,记者专访了贵州省林科院专家冉景丞和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研究的贵州大学教授粟海军。


                      野猪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


野猪在黔分布广泛,全省近60万头

“两年前,受贵州省林业局委托,由贵州大学、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主导,全省各基层林业单位成立调查组,对野猪在贵州的分布情况、数量及危害等进行了专业调查。”粟海军向记者介绍了我省专家组和全省各林业部门对野猪的调查综合情况。


                   调查组成员正在对野猪作数据采集调查。


调查分为普通区域和重点区域,各县林业部门以县为单位开展所属范围的普通调查,调查野猪的生存环境、种群数量等;受省林业局委托的专家组,对我省部分自然保护区展开重点调查,最终将两种方式的调查结果综合后得出结论。


“调查用了1年多时间。”粟海军说,通过各种力量的汇合,采集到大量数据。


                       专家组在保护区开展对野猪的调查。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计算,调查组得出结论:野猪在贵州分布广泛;在一些地方已造成危害;部分地点出现野猪与家猪野外杂交,致使种质发生改变等。


“在黔东南、黔南、黔北等生态环境较好、植被覆盖多的地方,野猪的数量比较多。”粟海军说,而在我省黔西南、毕节、铜仁、安顺等植被相对差一些、海拔高一些的地方,野猪的数量相对较少,对农作物的损毁程度也少一些。


专家们通过各地调查上报数据,经计算汇总后推算出:分布在我省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植被较好区域的野猪密度可达(6.94±0.31)头/平方公里,全省累计总数有近60万头。尽管由于一些基层林业调查队受技术影响,在野外调查时对野猪痕迹、粪便等对应个体计数时有偏高现象,但仍表明全省野猪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庞大。


                    一头体型庞大野猪窜到农户家房前。


为何把野猪剔除“三有名录”


粟海军介绍,2000年,野猪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后成为我国“三有”保护动物。从那以后,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即使遇到野猪破坏庄稼,甚至伤人的恶性事件,也只能选择驱赶,不能随意捕杀。曾经,河南南阳一对夫妇因为野猪糟蹋庄稼,3个月内猎杀了8只野猪被判刑。野猪得到人类保护后,数量就不断增长。


“这是因为野猪繁衍太快,种群数量过大。”冉景丞说,野猪的食量大,繁殖力强,环境适应能力也强。曾经因为有大型猫科动物捕食野猪,限制了野猪的快速发展。如今,大型猫科动物少了,野猪在没有天敌的控制下,发展非常迅速,可以两年三胎,一胎可以有十几只。这些年来,因为野猪发展迅猛,全国不少地方发生了人兽冲突。


                  野猪繁殖力很强,可以两年三胎,一胎可以有十几只。


“在贵州的德江、思南、印江、江口、务川、习水等地,都有人被野猪袭击受伤的记录。”冉景丞说。


粟海军介绍,由于野猪种群数量增长,在林源附近和在与老百姓交错的地带,就很容易造成人和野猪的冲突,并且这个冲突还会越来越多,所以野猪的数量激增和它的危害激增是相关联的。在一些地方,由于野猪破坏庄稼,造成各种危害,老百姓呼吁打击野猪的声音也渐渐多了起来。因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拟将野猪剔除“三有名录”,其目的是再一次遏制野猪种群的数量,减少人和野猪的冲突,同时减少野猪对农作物的危害。


                          一头大野猪窜到山下公路上。


任何一个物种都有价值


“在处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上,还需要更多的智慧。我个人认为,即便‘三有名录’删除野猪,也不代表野猪从此可以大肆猎杀、不再需要保护。”冉景丞说,所谓“三有”,即有社会价值、有生态价值、有科研价值,其实任何一个物种都有科研价值。


“野猪在生态系统中,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冉景丞告诉记者,野猪在取食过程中不停地拱地,促进了土壤种子库中种子的萌发,同时促进了植被的更新。从社会价值来看,野猪是猪种改造和保存猪遗传资源的重要来源。


                  野猪吃掉一些动物尸体,能减少疾病传播。


粟海军表示,野猪除了危害之外,还有多方面优势,尤其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野猪的食性很广,什么都吃,平常会以植物为主,尤其是食物的嫩叶、枝条、种子等,有时候还会吃一些青蛙、老鼠等,甚至吃掉一些大型动物的尸体。野猪的生存能力很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强,比如森林、灌木丛等,它们都可以居住。近期研究还发现,野猪可能会对其他伴生物种种群产生影响,其幼仔或尸体也可能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因此野猪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野猪在破坏老百姓的农作物。


科学评估和种群控制


这次,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中,已删除了野猪,引起不同的看法。


国内很多专家表示,目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野猪删除“三有名录”,现在还只是一个意见稿,还未最终确定。专家认为,即使最终通过,也还会涉及到一些相关配套措施出台。


粟海军也认为野猪不应该被剔除“三有名录”,“因为动物的益和害,在野生动物管理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以‘三有’动物这个角度来说,野猪仍然是符合条件的,不能因为野猪现在数量多了、造成危害了,就要将它剔除‘三有’保护动物之列,有危害是可以控制的,依据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该合理控制、科学评估,就合理控制即可,保护和控制两者并不矛盾。”


“我担心如果野猪被剔除‘三有名录’,监管就没有依据,监管上肯定就弱化了。”粟海军说,这就有可能造成人们刻意去猎杀野猪,造成滥食滥用,又可能存在人和野生动物疾病传染的风险,最好的办法是由政府组织合理科学的评估后,对其进行种群控制即可。


就算最后将野猪剔除“三有名录”,粟海军有几点建议:


一、不要随意接触、猎杀猎捕野猪,不管是从保护野猪和自我保护的角度,都不应该随意猎杀野猪。


二、建议各地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学评估,合理确定环境容量与控制数量,依法依规进行野猪种群控制,不建议老百姓私自猎捕野猪。


三、大家也要看到野猪并非一无是处,实际上它也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据了解,野猪在被排除在“三有”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意见稿发布之前,国家林草局已在山西、四川、福建、江西、河北、广东、陕西、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宁夏等14个省(区)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