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黔南以护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使命,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并重,多元化推进林业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按照“绿水青山新画卷、生态文明新标杆”的定位,以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黔南为目标,大力开展一系列生态赋能行动,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林业创新发展之路,开创了林业“绿富美强”的黔南新范式,生态与发展实现共生共享共赢。
让城市自由呼吸的“绿肺”——都匀绿博园 李庆红 摄
厚植“绿”的底色交出“彩”的答卷
在黔南,94%的国土面积属石漠化山区,占全省石漠化片区土地面积的28%,是石漠化“重灾区”,全州12个县(市)中有10个县(市)被列为滇桂黔石漠化连片地区贫困县。
山秃、水浊、人穷的生态困局如何破解?黔南坚持“生态之州”的战略定位,硬是把一座座石山变成“绿水青山”,把一座座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全面推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度,义务植树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同频共振,线上线下联合推动,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国土绿化步伐加速推进,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
“高颜值”的森林乡村 李庆红 摄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举措,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切入点,扩大绿色覆盖、做大绿色总量,为贵州石漠化治理提供了能复制、可借鉴的“黔南范本”,创造了“喀斯特王国”石漠化治理的生态奇迹和无数“点绿成金”的经典案例。
先后实施“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和“多彩黔南”靓彩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生态持续改善,林区经济全面发展。
2021年,黔南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统筹推进国储林建设、林下经济发展、刺梨提质增效、资源培育保护、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林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森林旅游兴起
全州国储林规划建设200万亩,总投资预计达170亿元。目前,已启动31个项目,可研编制面积173万亩,总投资148亿元,流转林地83.9万亩、收储林木71.7万亩,项目实施50万亩,排名全省第二。覆盖全州485个村,带动150余个村集体经济发展,1.2万户、4.5万余人增收,人均增收6000元,壮大了集体经济,提升了村民幸福感、获得感。通过国储林项目实施,实现“国家得木材、社会得生态、群众得利益、企业得发展”目标。
在“多彩黔南”靓彩行动中,通过实施环城林带提升工程、道路绿化提升工程,构建靓彩道路林网;实施水岸绿化提升工程,构建靓彩水系林网;实施景区绿化提升工程,打造靓彩风景林带;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打造靓彩美丽乡村,进一步厚植绿色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全州共完成营造林32.17万亩,乡村绿化1.17万亩,通道绿化322.9公里,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7.96%。全州累计创建国家森林乡村47个、省级森林城市6个,森林乡镇60个、森林村寨251个、森林人家633户,初步形成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片、带、网结合的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
目前,全州林地面积2615万亩、森林覆盖率66%、森林蓄积量80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480亿元,4项指标均排全省第3位,与“十三五”前相比,均实现同步快速增长。
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
护住绿水青山 筑牢生态屏障
多年来,黔南严管生态红线,强化培育保护,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执法行动,加强重点生态区域和自然保护地管理。
颁布实施天然林保护条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全州18573株古树名木全部实现挂牌保护;加大森林防火“六大体系”建设,推进林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与林火视频监测、卫星热点监控及无人机巡查系统的对接融合;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部建立,全面推进“林长制+大数据+村规民约”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森林火灾发生率大幅下降,彻底扭转森林火灾频发态势。
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全州构建起责任更加明确、协调更加有序、监管更加严格、保护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人民更加满意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
组建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队伍。州级按照全州27个自然保护地设置相应的总林长、副总林长和专职林长,县级综合划分林长责任网格区域。
州委书记唐德智,州委副书记、州长钟阳任总林长,州县两级人大、政协班子成员任州县专职林长。全州共设四级林长4321名,其中,州级林长36名、县级林长302名、乡级林长1248名、村级林长2735名,一年来,各级林长共计巡林29000余人次。
创新推行“林长制+大数据+村规民约”管理模式,将森林资源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将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纳入林长制工作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青少年志愿者和人民群众参与森林资源保护,州级林长责任区共聘任小林长36名。
“林长制”推行实施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全州林业重点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国储林项目全面提速,林下经济发展快速推进,刺梨产业提质增效,多彩黔南建设取得新成效,森林资源管理全面加强,招商引资成效彰显。
在全省率先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4率100%目标,获省林业局表扬肯定;森林火灾发生率由多年全省第1位下降到全省第5位;荔波县松材线虫病疫区拔出通过国家、省专家现场评估,全州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01‰,远远低于2‰的省控指标;大力推进林业生态红线落地,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州1367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1860多种野生植物、570多种野生动物得到良好保护。
“两条底线”越守越牢,黔南成为贵州甚至全国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
深耕林业产业 释放绿色红利
多年的深耕厚植,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黔南林区群众坐享增收红利。
黔南坚定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路,把生态保护与利用、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向山保生态、向山要产业、向山要效益,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崛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刺梨是黔南首选的林业生态产业。黔南的“人工种植刺梨”,为贵州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效范本,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经典案例,不仅涵养了绿水青山,更是培育了金山银山。
目前,全州刺梨种植面积61.7万亩,投产面积21.8万亩,鲜果产量7.6万吨,鲜果产值3亿元,涉及农户9.1万户29.6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9万户7.1万人。全州规模化刺梨加工企业16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年鲜果加工能力12万吨,产品加工能力30万吨,综合产值26.8亿元。建成贵定、龙里2个刺梨聚集加工产业园区。贵定县获首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试点县,恒力源、奇昂、山王果、天泷、敏子等5家刺梨加工企业获首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试点单位。
“点绿成金”的林下经济,已成为黔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黔南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化、区域特色化、主体新型化、产品品牌化、投入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2021年,全州林下经济规模375万亩,比上年增加125万亩,实现产值88亿元,比上年增加39亿元。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规模超120万亩,产值超31亿元,全省考核排名位列第二。形成“荔波石斛,长顺绿壳蛋鸡,平塘乌骨鸡,三都食用菌,瓮安、福泉林下中药材,龙里、贵定、都匀、独山森林康养”的区域特色,国有林场、新型经营企业、合作社领衔发展的态势,搭建起“东菌西禽、南斛北药、中线康旅”的林下经济架构,全州林下经济联结农村常住人口28万人,人均月增收1450元。
全州各地抢抓国储林建设机遇发展林下经济,做实“国储林+”文章。
长顺县通过林地流转、林木收储、参与建设等方式,走上“国储林+茯苓种植”“国储林+天冬种植”“国储林+绿壳蛋鸡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三都县合理利用国储林项目间伐的木材,将大径材用于生产木制品加工出口,树桩用于种植茯苓,梢头枝丫加工成颗粒用作食用菌棒原料,产菌后的菌包废料转化为林地肥料,取之于林还之于林,走上“国储林+林下经济”循环发展路子;荔波县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引种种植活树附生近野生铁皮石斛2万亩,林下种植板蓝根2000余亩,灵芝、黄精等5000余亩,养殖林蜂5000余箱,联结农村人口1.2万人。利用“省级森林城市”和“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的金字招牌,大力推进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着力打造森林旅游名片,将生态旅游做得风生水起。
与此同时,福泉淫羊藿、钩藤,贵定赤芍,龙里、惠水红托竹荪,三都草珊瑚、板蓝根,平塘松茯苓,罗甸金花茶等一批国储林项目带动林下种植示范基地已初见规模,建成都匀马鞍山国有林场林下食用菌科普试验示范园,新增500亩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个。
全州共培育涉林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4家。在独山、三都、荔波打造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贵定、龙里、惠水、三都4个林业产业园区初具规模,采取“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刺梨、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为主的生态产业,正引领全州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绿色产业的崛起,成为黔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2021年,全州林业总产值达到480亿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林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黔南迈上了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的新征程,“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旋律铿锵有力。(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黔南州林业局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