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关注
油桐专家杨安仁:以“新”赋能 以“质”致远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近日,走进贵州亚鸿油桐产业研究院的科研室,立架上,一株株油桐幼苗生长旺盛;一旁,智能化温室大棚里,一棵棵油桐树长势旺盛……

杨安仁正在实验室(黔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我们的新品种已实现产量提升5倍以上,亩产值超过1.2万元,群众荒山分成每亩可达800元至6000元不等。”杨安仁一边介绍,一边叮嘱助手,“要注意观察油桐的生长状况,详实记录实验数据。”

贵州亚鸿油桐产业研究院是全国首家油桐产业研究院,位于独山县麻万镇兰谷关,主体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研究院内相关设备齐全,建有智能化温室大棚1600平方米、试验田180亩、油桐实验示范林1000余亩、油桐桐油研发重点实验室等。

杨安仁正在油桐产业研究院(黔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2023年11月,我们与中国林科院的亚林所、林化所和哈机所联合,在独山组建了油桐产业研究院。研究所主要围绕油桐的前端育种、加工以及精深加工方向开展工作,短短6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油桐的组培工作,现在油桐的育种工作也从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迈进。”杨安仁介绍,接下来,研究所将围绕桐油的加工以及精深加工,研发出更多的产品,服务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提及建立研究所目的,杨安仁坦言:“构建科技加持、人才支撑、产业升级、龙头引领、股份经济合作社参股、百姓获利的油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在杨安仁心中,家乡将因油桐而繁荣,也因自己的汗水而深情。他坚信,这片土地与油桐有着不解之缘,是发展油桐的最佳之地。

黔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在杨安仁家中,爷爷和父亲就是靠着收油桐果的生意养活了两代人,让一家人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但因家中突生变故,2010年,18岁的杨安仁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凑齐第一笔创业资金,开始找荒山种油桐。然而,创业路并不好走,无资金、无经验、无人脉的他,身边连搭把手的人都没有,他只能身兼数职,自己在深山中搬树、种树,常常累得靠在树边上就睡着了。

在杨安仁的努力和汗水中,他的基地规模逐渐扩大,看着油桐树一天天长大,他满怀激动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他重拾起高中课本,进行突击复习,考入了鲁东大学农学院,一边学习,一边继续他的油桐事业。

2015年,杨安仁的油桐基地遭遇毁灭性病害枯萎病,所有油桐树全军覆没,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杨安仁倍感挫折,那时,他就梦想有一天,可以研究出一种抗枯萎病油桐品种。

“枯萎病的暴发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创业的局限性和知识的重要性。”杨安仁告诉记者,为了突破油桐枯萎病难题,杨安仁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汪阳东教授历时5年多,成功选育出了全球唯一抗枯萎病油桐品种,突破了油桐枯萎病世界级难题,获得了第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安仁正在实验室(黔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这一次的研发成功再次激起了杨安仁对科研理论知识的渴望,他选择到中国林科院硕博连读。“仅靠传统的种植经验发展壮大油桐产业是远远不够的。”杨安仁说,以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赋能的意识,已在他心中牢牢扎根。

杨安仁介绍,早些年,独山乃至黔南州油桐种植较为粗放,不仅制约油桐产业的发展,也束缚了企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林业快速发展,他推动种植模式从数量型转向规模化、集约化、质量型,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同时,加强产销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高效益、高收益。

实验室正在培育油桐(黔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如今,贵州鸿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完成了3万亩基地建设,6万亩基地待开发,基地建设从贵州扩建到了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带动了民族地区近4000人就业,带动农户致富2000余户,直接安置就业人数1000余人,年度工资发放总额1003万元。其中,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800余人,户均增收4.43万元。

从小到大,杨安仁一直在和农业打交道,他常笑着说:“自己是个半路出家的科学家。”从农家子弟到进入农业院校,再到扎根油桐科研事业,杨安仁潜心为农,只为让农业科技含量更高、质量更优。

黔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油桐是原产自我国,且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际上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希望在未来的五年,栽培面积能达到200万亩以上,同时启动桐油的精深加工配套工作。”杨安仁表示,希望桐油能成为新的能源替代品,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和生物质能源安全作出一定贡献。

一直以来,杨安仁深耕农业科研,以服务农业为己任,创新理论,攻坚克难,带领团队研发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实际行动推动特色油桐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共“桐”富裕。

通讯员 张明坤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