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平庄镇平庄村的贵州苗岭黔菇菌业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将一个个茶树菇废菌棒“变废为宝”,实现产业效益“绿色倍增”。
村民在采收茶树菇(唐鹏 摄)
“茶树菇菌棒一年一换,以前换下来的废菌棒找不到处理办法只能丢弃,现在废菌棒经过粉碎、发酵后,能制成有机肥料卖售卖。”公司负责人田洪湖介绍,公司年回收废菌棒400万棒、生产有机肥1000余吨,年销售收入50余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平庄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盯“生态增量、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主线,大力实施“生态引领、绿色兴农、产业富民”战略,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志愿服务等,多措并举写好“护绿、增绿、兴绿”的生态文章,全面深入挖掘生态新潜力,让绿水青山成为广大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实现“绿色颜值”和“金色产值”共赢。
平庄镇秋冬美景如画(胡国鑫 摄)
一辆摩托车、一把长镰刀、一个大喇叭,带着护林“三件套”,周兴禄日复一日穿梭在村头寨尾,行走在绿海松涛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莽莽山林。“作为护林员,我们每天要巡山两次,巡一次山需要一两个小时。”周兴禄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宣传防火政策、清除林火隐患、制止毁坏林木及乱砍滥伐行为等,尽管工作单调乏味,但巡山护林4年来,所负责的林区未发生一起火灾,没有出现过偷砍盗伐、乱占林地等现象。
护林员周兴禄在巡山护林(周燕 摄)
“护林员就是大山的守护者。”平庄镇副镇长谈超锋说道,全镇共有259名像周兴禄这样的生态护林员,他们分别分布在全镇6个重点林区9处森林防火重点部位,用实际行动守护山林。
同时,该镇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村规民约制定、先进典型选树、文明新风倡导、法治教育普及、基层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引导群众提升守绿护绿意识,促进形成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齐抓共进,相促相融”的新局面。
追青逐绿产业兴,层林揽梦绘新景。平庄镇现有林地面积14.5万亩,有板栗、桃李、杜仲等经济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69%,良好的生态基底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生态引擎”,绘就了“富绿共赢”的锦绣画卷。紧扣以林菌、林药、林蜂、林鸡等为重点的林下产业发展路径,全镇建成千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百亩林下经济示范点9个,共发展林下茶树菇600亩、林下中药材3200亩、林下养蜂1200箱、林下养鸡4.5万羽,实现综合产值0.6亿元,受益农户640户。
村民在林中采收蜂蜜(杨云 摄)
该镇走马坪林下茶树菇基地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产出的茶树菇连续两年获得义乌国际森博会金奖,建成集产品研发、菌种培育、生产种植、技术推广、加工销售、废菌棒回收利用为一体的“闭合式”茶树菇全产业链,实现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和暖的秋阳洒落在坡坡岭岭,金风拂过,一簇簇秋林在阳光下漫舞,碧绿和金黄交相辉映,呈现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美好景象,这是该镇广大群众共奔美好生活的幸福底色。(周燕 程雪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