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月6日电 (记者 张伟)记者6日从贵州省林业局获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的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和栖息地”,在多年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实现巨大转变。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以珍稀特有鱼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横跨多省(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作为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长江上游未筑坝且通航的一级支流,为168种鱼类、4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达氏鲟和胭脂鱼等11种珍稀鱼类以及17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家园。
自2005年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域以来,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等积极行动,全力推进生态修复、人工鱼巢建设、增殖放流等系统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保护区域内的挖沙、餐饮、捕捞等生产经营活动已全面停止,取而代之的是特色产业与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多年的守护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鱼类种群数量较保护区设立前上升56%,珍稀特有鱼类增长75%;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湿地多样性修复率超过75%。如今的赤水河两岸绿意盎然,呈现出“野色惊秋鸿雁下,水声吹雨鲤鱼飞”的美景,成为鱼鸟共生的生态乐园,也成为贵州生态保护的成功典范。(完)
【编辑:张伟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