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关注
一棵树如何“上市”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在贵州省林科院生物所实验大棚拍摄的梵净山冷杉幼苗。 李鹤 摄 (贵州图片库发)

科研人员在察看梵净山冷杉幼苗生长情况。

兴常美公司生产的竹筷子、竹刀叉等一次性快消品。 王瑶 摄

邓主送种植的杉木林。张警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张弘弢 徐涛 张警 王瑶 韦寒

编者按:

从梵净山冷杉的种苗繁育,到林农的绿色账本;从采伐指标的优化,到竹屑的循环利用;从林权改革的破冰之举,到竹产业的全链升级,贵州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不仅是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在第47个植树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贵州山林探寻一棵树从诞生到重生的“财富密码”,试图通过四个维度,展现贵州林业从生态保护到经济发展的多元路径。

诞生——冷杉种苗“芯片战”

3月5日晨,气温骤降,杨焱冰竖起领子,快步走入贵州省林科院生物所组培实验室育苗室。“这个月底,已经生根的幼苗就能搬到温室接受‘考验’了。”他熟练地收拢遮光板,打开温室补光灯,弯腰贴近育苗盘里绿油油的梵净山冷杉苗,一排排仔细查看。

杨焱冰是省林科院生物所助理研究员,室内陈列的32盘苗盘是他与同事去年底利用从梵净山采集来的冷杉枝条所做的无性繁殖试验,“我们希望通过扦插繁殖培育梵净山冷杉种苗,针对不同气温、湿度、光照、基质等条件试验对比探究其生根与生长状况。”杨焱冰说。

梵净山冷杉作为第四纪冰川残留的孑遗植物,仅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资源稀少,珍稀濒危,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冷杉属植物喜冷凉环境,大多生长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亚热带低中山地区仅存有百山祖冷杉、资源冷杉、元宝山冷杉、梵净山冷杉4种。

“梵净山冷杉是4种冷杉中唯一构成一定面积的物种,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与研究价值。”杨焱冰介绍道。

2022年以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共同对梵净山冷杉开展保育研究。

种苗扩繁是开启梵净山冷杉保护的关键“密钥”,现可借鉴及参考的相关文献和试验成果少,项目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大量的科学试验和分析,一步一个脚印地打磨“密钥”的精准度。

杨焱冰告诉记者,一粒种子到成苗需“三关”。

“首先要从野外采集成熟饱满的果实”,梵净山冷杉生长于保护区核心区,要在保护区相关人员的带领下跋涉至少3小时的崎岖山路,一路上不仅要提防蚂蟥、毒蛇等的突然袭击,还得时刻当心脚下松动的石头,谨防滑倒或跌落山谷。

“种子掉在地上难以捡拾,必须在球果成熟又未开裂之前采集。”一棵成年壮实的梵净山冷杉树通常高于10米,大多还分布于悬崖峭壁上,因地形复杂,超过一半的植株无法收集果实。

采回来的果实经脱粒、净种筛选、贮藏等人工处理,才能进行后续研究——种子萌发,即种子在不同基质、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的萌发试验。

“目前梵净山冷杉球果中干粒、涩粒种子占比大,即使饱满,种子萌发率也不高,这些内在因素还需大量的研究数据来论证与推断。”省林科院生物所研究员王莲辉说。

萌发后的种子还需在实验室外的温室进行精心培养,以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经过近一年的悉心培育,2024年7月,首批闯过“三关”的120株幼苗在梵净山冷杉原生地开展了野外回归试验。

“我们正在培育的幼苗,在今年将根据其生长与适应情况,适时进行野外回归试验。”王莲辉介绍。截至目前,技术团队已成功培育梵净山冷杉幼苗1000余株。

■记者手记

在实验室里“种”出希望

在贵州省林科院的实验室里,杨焱冰和同事们精心呵护着梵净山冷杉幼苗。那些在恒温箱中颤颤巍巍舒展的针叶,似乎都是珍稀植物生态链上的应急补丁,正演绎着堪比科幻作品的生命叙事。从120株到1000株,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没有停歇者,只有不停的奔跑者。梵净山冷杉种苗的“芯片战”,不仅是生物保育技术的突破,更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传承与坚守。

生长——林农账本“升级战”

惊蛰刚过,贵州的山间弥漫着几分早春的寒意。

在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连绵的春雨已经滋润了大地数日,林农们纷纷忙碌起来,在林地里挖坑、放苗、覆土,为大地播下绿色的种子。

3月10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杨通国便驾驶着满载嫩绿杉木苗的三轮车前往林地。沿途,鸟鸣声声,花香扑鼻,他呼吸新鲜的空气,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惊蛰至春分,是杉木栽种的黄金时节,可耽误不得。”他喃喃自语,心中早已盘算好了自家林地的未来。

作为一位与杉木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林农,杨通国对杉木的栽培了如指掌。他熟练地弯腰插苗,嘴里念念有词:“杉木偏爱土层深厚、植被茂密、水源充足的丘陵和洼地,阴雨天放苗成活率更高。”

杨通国家拥有近80亩林地,50亩种植杉木,其余种植钩藤等树种。这些林地是他半辈子的心血所在,他解释道:“杉木虽然生长周期长,需要15年至20年才能成材,但根系发达,不仅能涵养水土、净化空气,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在生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杉木也是一种多功能木材,因其纹理通直、结构均匀、强度与质量适中,在建筑、家具、工艺品等领域深受欢迎。杨通国算了一笔经济账:杉木苗无需购买,自己采摘幼苗培育即可。虽然每年2月至8月需要重点照料,翻草、浇水、施肥……但成本相对较低。若真要计算,每株杉木成本不过100元左右,而一株成材的杉木价值达800元,足足翻了8倍。

然而,在杨通国的账本里,不仅仅有杉木。今年,他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新种植了20余亩钩藤。

“眼下要做好除草工作,避免杂草争夺养分。”这几日,杨通国忙完杉木苗栽种,又匆匆来到钩藤地里除草。他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拔掉杂草,生怕弄伤了钩藤苗。他告诉记者:“钩藤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药用价值极高,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稳定。钩藤苗价格一般在2元左右,每亩地可种植500至800株,成熟期短,第二年便可采收,亩收益可达万余元。”

站在林地间,杨通国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那些杉木已长至近10米高,树干笔直,树冠茂密,宛如一排排绿色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他说:“这些绿色的生命,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杨通国的故事,是无数贵州林农辛勤耕耘、守护绿色家园的缩影。在贵州的山林间,那些枝繁叶茂的绿色生命,不仅为林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场林农账本的绿色“升级”,也书写着绿水青山间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传奇。

■记者手记

绿色账本里藏着幸福

在杉木与钩藤的种植地,记者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脉搏。杨通国的账本里,不再只是靠山吃山,而是通过科学种植和林业生态的结合,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在速生与慢养、索取与回馈、生存与敬畏之间,或许乡村振兴的真正密码就藏在这杉木年轮的间隙里。这片绿色不仅是生态的底色,更是林农们幸福生活的源泉。

收获——采伐指标“争夺战”

初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56岁的黔东南州榕江县定威乡林农邓主送站在自家的林地里,粗糙的手摩挲着杉木的树皮,心里盘算着今年能否再砍伐一批杉木。去年,他砍伐了一批树龄超30年的“老伙计”,为他换来7万元收入。

“以前,守着自家的山林不能砍,即使有一点采伐指标也像‘挤牙膏’。”邓主送说。

去年6月,《贵州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破冰而出,邓主送所在的榕江县以及从江县和黎平县率先试点:优化公益林建设管理,对成熟、过熟的人工国家二级公益林和地方级公益林有序开展更新性采伐;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采伐指标从“年年抢”变为“五年总控”,今年提交申请可以明年砍树,五年内有效,林农不用再扎堆申请采伐。政策落地仅半年,榕江县747亩过熟公益林便完成更新性采伐,为林农创收654万元。

从江县高增乡的杨安也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如今,只要不超过30立方米,就可以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当天拿证,没用完的采伐额度还能延续到次年,这真是为我们林农办了一件大实事!”去年,他凭借新办理的8亩采伐证,采伐了约20立方米的100多棵杉木,收入8万余元,颇为可观。这个曾经望林兴叹的汉子,如今既能送木材进加工厂,又能留料打家具,院里的新木桌还散发着清香。

当杨安数着卖木材的钞票时,在200公里外的台江县革一镇,杉树林正酝酿着更“轻盈”的财富。在福林森合作社的千亩试验林里,“洋061”杉树如绿色箭矢直指苍穹,针叶泛着油亮的光泽。“这些‘福建移民’很争气。”合作社董事长林德太轻拍树干,道出了这批杉木跨越千里的故事——2016年他从福建引进良种,为了培育出优质的杉木苗,天天泡在试验林地,8年间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成功培育出50万株“超级杉苗”,最初的60亩试验林也拓展成千亩碳汇林。

2024年3月,这片林子获得了贵州省林业局、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推出的首批8张贵州省林业碳票之一。按一亩220株树木,每亩5000元计算,福林森合作社的千亩碳汇林预估碳汇价值将达500万元。

“等楠木成林,咱们也去申请一张碳票试试。”暮色中,邓主送的摩托车灯划破山霭,像流动的星河蜿蜒在林间公路。山间的杉木散发着松香,而山腰的楠木苗已在春雨中舒展嫩芽,写下新的绿色方程式。

■记者手记

从指标饥渴到碳汇觉醒

在榕江县的山林间,邓主送的故事让记者对林权制度改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过去,林农们为采伐指标四处奔波,如今,政策的优化让他们能够安心经营山林。从“年年抢”到“五年总控”,从“望林兴叹”到“林下生金”,采伐指标的“破冰“为这片绿色赋予了新的价值。当林权证从箱底的皱纸变成手机里的数字资产,改变的不仅是交易方式,更是人与自然的契约关系。实践证明,只要找准方向、创新思路,生态资源完全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为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重生——竹屑回收“方程式”

2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赤水经济开发区竹业循环经济园的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竹制品生产车间内自动化切割机精准运作,一根根碗口粗的楠竹被分解成细密竹条,纷扬的竹屑如金色雪片簌簌飘落。

“赤水竹林浩瀚,竹资源十分丰富,青青翠竹一身都是宝,竹材可用,竹笋能吃,竹制工艺品精巧美观,甚至连生产加工后剩余的竹屑也被开发利用。”兴常美公司竹炭生产车间负责人张明忠说,竹制品生产车间的每台切割、拉丝设备底部都安装了皮带机,能迅速将掉落的竹屑竹渣传送至竹炭生产车间。

顺着这些精准的“运输线”,细碎的竹屑如同金色溪流,源源不断流向相邻的竹炭生产车间,经过发酵发软、烘干、制棒、窑炼等环节后,制成竹炭,销往省内及云南、四川、重庆等地。

作为赤水市从福建引进的重点企业,兴常美公司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目前已全面投产,主要生产竹筷子、竹刀叉、竹餐盒、竹牙刷等一次性快消品,一年可消耗楠竹10万吨,预计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二期项目主要生产高端竹板材、竹装饰材料、竹厨卫浴、竹浆模塑等产品,届时可年消耗楠竹25万吨,年产值超4亿元。

在竹炭生产车间发酵区,堆积如山的竹屑释放出特有的气味。“竹屑需要堆放20天进行自然发酵,这样容易粉碎,烧出来的炭质量也更好。”张明忠拿起一根乌黑的竹炭笑着说,“这就是从竹渣里‘淘出来的金’,这金还是‘黑金’。”

“一根竹子到最后能做成产品的大概只有50%,20多年前,剩下的50%竹屑边角料只能扔掉。现在经过碳化处理制成竹炭,每一粒竹屑都能物尽其用,在环保的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张明忠说,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竹炭供不应求,月产量约1000吨,能消耗竹渣约5000吨,月产值约400万元。

此外,竹炭生产车间还采用炭气联产技术,在竹炭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还可以供厂区使用,仅这一项每年就能节约热能费用超200万元。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以竹代木”“以竹代塑”成为绿色发展的新赛道。竹制品生产销售赚取第一道利润,竹屑利用创造第二重价值,余热利用节省开支……兴常美公司真正将竹“吃干榨净”,实现价值最大化。

■记者手记

破解竹业“残值密码”

走进赤水的竹业循环经济园,机器的轰鸣声和堆积如山的竹屑,展示了一个产业的活力。切割机喷涌的竹屑,不再是被遗弃的工业残渣,而成为解码循环经济的密钥。采访中,记者见证了竹制品从生产到加工,再到竹屑回收利用的全过程。这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对资源的极致利用。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循环经济”的魅力。从“竹林”到“竹业”,从“竹业”到“竹经济”,赤水的竹产业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