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云山茶海”景色。
近段时间,在国有开阳县双永林场干河坡林区,一排排整齐的垄沟间,十余名务工人员手持篮子,轻巧地采摘着新鲜的竹荪,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贵州富黔硒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国有双永林场干河坡林区及周边冯三镇、禾丰乡等地,共计发展种植红托竹荪逾1000亩。目前,该公司在双永林场种植了500余亩红托竹荪。
这是开阳县发展林下经济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开阳县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康养多维发展模式,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唱响林下经济发展“致富经”。
林下种植 绘就增收好风景
开阳县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生态向业态、颜值向价值、产品向模式的多维协同转变,助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阳县拥有林地面积152.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25%。该县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效利用林下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林地资源,开阳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着力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增收途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沉睡林地”变“绿色银行”。开阳县用活闲置林地资源,扩大特色种植产业规模,发展林下羊肚菌、黄精、黄连、黄柏、淫羊藿、重楼、竹节参、骨碎补等特色产业。在条件具备的林地资源区域发展野生菌、野生中药材、竹笋、蕨菜、香椿、鸭脚板等森林食品,鼓足群众增收的“钱袋子”。2024年,该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29.4万亩,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14亿元,林下经济亩均产值4764元,带动3000余名农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
“林下产品”变“真金白银”。采取多元布局、多业融合、多方联结协同发力的方式,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全链化发展。拓宽林下产品销售渠道,让林下产品销售有空间。目前,林下经济经营主体有企业30余家,农民合作社7家、国有林场2个,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4.16万亩,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2.34万亩,林下产品采集利用林地面积4.5万亩,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16.92万亩。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达6.2亿元,亩均产值为2220元。
林下养殖 打通乡村致富路
开阳县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着力盘活林地空间,大力培育林下养殖产业,打造林下养殖业发展示范样板,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富民。
林下经济“小引擎”,增收致富“大能量”。利用地域资源优势,推动林下经济畜禽养殖,创新“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起“林下+N”的立体式养殖发展格局,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向利好的同时,有力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不光自己养,还采取免费为农户提供猪崽,长大后回收育肥猪的方式,带动了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养殖。”开阳县双合村村民邹浩向记者介绍,开阳县双合村采取“村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永温镇龙井、石坎河、坡头上、坪子上5个村民组占地2000余亩的林下养殖基地,饲养藏香猪1000余头。
创新发展“新路子”,提升养殖“附加值”。黔鹏俊驰生态农场创新“林+禽”“林+畜”“林+蜂”的养殖发展思路,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采用饲养土鸡、养殖蜜蜂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农场发挥土鸡除草、除虫作用,同时利用鸡粪作为生态肥料,在种植果树和蔬菜过程中避免使用农药,在提高果蔬、鸡蛋附加值的同时,建立起蛋鸡与果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推动绿色种植、绿色养殖共同发展。
林下旅居 激发康养新活力
开阳县坚持将林下经济与旅游产业化有效融合,打造生态农业、露营基地、研学基地,建成“宜居、宜游、怡心”的文旅田园综合体,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激发旅居发展新活力。创新“旅游+”融合模式,挖掘特色资源,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形成集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茶叶加工、旅游购茶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以茶带旅、以旅促茶。坚持把生态理念贯穿摘茶、管茶、制茶、卖茶的全产业链,开阳“十里画廊”八景之一的“云山茶海”,二十年前是一片荒山荒地,如今变成5000余亩生态有机茶园,实现“一片土地,两种产值”。
“茶旅是相互促进的。茶园作为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感受体验采茶、制茶、泡茶的乐趣,同时旅游又带动茶叶和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也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的发展,凸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开阳县云山茶海基地负责人曹以杰说。
康养体验,探索山地玩法新花样。围绕夏季候鸟式养老栖息地,探索“康养+”“+康养”的互动发展模式,促进康养与旅游、养老、医养等产业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探索打造丛林探险、丛林餐厅、农耕体验、骑行体验等森林康养体验融合项目,激发体旅融合的产业特征和发展潜力,以南江大峡谷、猴耳天坑等为载体,推出飞拉达、大秋千体验、丛林穿越等极限挑战项目,同时开展休闲漂流和自然越野漂流赛活动,吸引省内外漂流活动爱好者参与赛事,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向沉浸式体验转型,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杨刚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