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关注
美丽答卷山水间——探寻贵州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两山”回响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黔山秀水间,一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正在精彩上演。

从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意见》擘画顶层设计,到威宁菌农凌晨打灯采撷“山珍”,再到江口创新“活立木交易”让林木变身“绿色存折”……贵州各地正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政策引领打通转化通道。8月19日,贵州明确要求,按照“不泛化、可转化”和“小切口、大作为”原则,通过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市场化交易和价值化补偿三条路径,明确了21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30年,打造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1000个以上,全国知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区域品牌50个以上。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贵州森林覆盖率从61.5%增至63.3%,2024年林业总产值达4654亿元,生态家底愈发厚实。

创新模式激活绿色资产。在江口县,“活立木交易”模式让林木不用砍伐就能变现。通过颁发单株不动产权证,已有200余株树木完成交易,总价值超15万元。林农不砍树也能获得三重收益:林木抚育收益、林下经济分红和未来碳汇收益,这种创新让林农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培育”。6月17日,贵州省林业局与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签发第二批8张省级林业碳票,目前,贵州林业碳汇(碳票)获得银行授信5.71亿元,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绿水青山”价值可量化、核算结果可比较。产业向生态转型,生态向产业转化,贵州正将生态优势嵌入价值创造全过程。

生态产业带动百姓增收。威宁自治县27万亩天然“菌菇工厂”,年产量6000余吨,产值达2.4亿元。关岭自治县在石漠化土地上发展花椒产业11万亩,带动近4万人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曾经石漠化程度超80%的土地,如今亩产花椒500至700斤,成为治荒富民的绿色产业。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贵州辣椒、刺梨、李子、天麻、太子参、薏仁、蓝莓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茶叶、中药材、猕猴桃的种植规模排全国前三,贵州正加速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绿色经济释放生态红利。全长仅22公里的马场河作为贵州最短美丽幸福河湖,依托优良水生态环境发展皮划艇基地、足球训练基地和民宿产业,北斗湖皮划艇基地暑期收入超百万元,沿岸平寨村550个民宿床位暑期持续满房。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3.67亿人次、旅游总花费4226.94亿元,分别增长8.2%、10.6%,生态旅游让“两山”转化的通道得以有效拓展。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发布《全国“两山”转化指数研究报告(2023—2024年)》显示,贵州“两山”转化指数排名全国第5,生态资源禀赋与经济支撑或特色生态产业转化效率显著。

从乌蒙山区的菌菇采摘到北盘江畔的花椒飘香,从梵净山下的活立木交易到贵安新区的亲水经济,贵州正通过多元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在青山绿水间绘就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