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村“中国杉王”历经八百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受访者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在遵义市习水县杉王街道太平村,群山环抱间,一株树龄800年的杉木巍然挺立,两条溪流潺潺流淌,似灵动丝带环绕其间,将这片山地渲染得格外温润。
一株古树何以跨越八个世纪仍显生机?它从村民口中的“宝贝”,到载入档案的“国宝”;从遭遇枯黄危机,到科学复壮重焕新生;从部门“单兵作战”,到公检法林多部门联动编织“法治屏障”。这株古老杉木的新生,不仅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传奇,更是观照贵州生态保护进步的一面镜子。
从村民的宝贝到“绿色国宝”
9月15日清晨,飞鸽国有林场太平工区负责人黄国林轻轻踩着湿润的青苔,绕着古树缓缓踱步。“这棵树可是咱们的宝贝啊!”他伸出粗糙的手掌,指尖轻抚树干斑驳的纹理,语气中满是敬畏。
相传南宋绍定六年春,大将军袁世盟奉诏平藩于此。为平息氏族割地之争,他以射箭落地为界,倒插一杉树作为标记,继而生根萌枝,历经800年雪雨风霜,长成参天巨木。袁、李两姓世代和睦相处,“太平”之名由此流传开来。
1976年,经南京林学院教授实地考证,这株古树被冠以“中国杉王”之名。2001年,习水县人民政府将其纳入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树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
如今的“杉王”,树高44.8米,胸围744厘米,东西冠幅21米、南北冠幅27米,如巨伞遮阴,生机盎然。
村民罗仕全打小在“杉王”树下长大,至今仍经常上来看一看古树。“来这儿祈福的人特别多,我们都觉得这棵树有灵性,一直守护着我们的平安。”
这棵树早已不只是太平村的“宝贝”,更是当地百姓文化认同的象征。2016年,省政府批复撤销习水县东皇镇建制,新设三个街道之一的杉王街道便以这株古树来命名。每年,上万名游客慕名而来,在古树的浓荫下,触摸感受这份跨越800年的生命力。
从遭遇危机到重获新生
然而,这位“老寿星”也曾历经生死考验。
2006年,“杉王”的顶梢突然开始干枯,全身枝叶也出现小面积枯黄。当地群众揪紧了心:“我们真怕这棵陪着祖祖辈辈的树就这么没了!”
“杉王”告危,政府部门迅速行动起来。
“发现叶片异常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林业专家赶来会诊。”习水县林业局林长办工作人员袁利梅回忆,最终确诊是“由于树龄过长导致活力衰退,加之树梢被雷击燃烧,双重影响下出现枝叶枯黄、老化的现象”。
针对病因,林业部门为“杉王”量身定制了复壮方案:定期松土透气,增施有机肥“补营养”,并安装防雷设备。这套“治疗方案”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严谨的生态保护逻辑。
“古树复壮不是简单地施肥浇水,而是一套系统工程。”袁利梅解释道,“我们需要考虑土壤结构、微生物环境、水分平衡等多个因素。比如松土,不能太深以免伤根,也不能太浅达不到效果。有机肥的配比也很关键,否则会烧根。”
经过精心呵护,古树开始冒出新芽,叶子渐渐油亮翠绿,树干也比前些年更显壮实。
为加强保护,去年5月,太平村聘请了3位专职管护员,负责“中国杉王”景区的日常巡护、卫生保洁和游客引导。每天清晨,村民汪鑫会沿着步道清理落叶、检查护栏。
“这棵树就像我们村的老人,需要细心照料。这些年看到它恢复了生机,我们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汪鑫说。
从单兵作战到联合护绿
尽管“杉王”复壮成功,但如何从源头杜绝破坏、实现长效保护,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习水县法院发出全省首份联合公安、检察、法院共同执法的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
“对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零容忍!”习水县检察院二部主任刘双双说,“保护令绝非一纸空文,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到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再到法院审判执行,我们形成了全链条闭环。”
这份保护令明确了“六个禁止”: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移植、采伐古树名木;禁止买卖、运输、加工非法采伐、移植古树名木;禁止攀树、折枝、挖根、剥树皮、注入有毒有害物质,在古树名木上刻画、钉钉、悬挂重物或者以古树名木为支撑物……
“过去保护古树多是部门单兵作战,响应也较为滞后。”习水县人民法院习酒环境保护法庭庭长杨顺表示,“如今,公检法林四方合力,如同一张无形铁网,任何触碰红线的盗窃者、毁伤者,都会面临法律重拳。”
司法屏障正以“杉王”为原点快速延展。习水境内2245株古树名木,陆续挂上了专属“司法护身符”。人们掏出手机轻扫二维码,树木档案、守护规章等内容瞬间呈现。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人人成为古树名木的守护者。”杨顺说。
护好古树,就是守住活着的历史,留住不变的青绿。“杉王”正默默见证着贵州人民守护青山绿水。
延伸阅读
古树名木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被称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
贵州省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全省已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达13.75万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441株。
近年来,贵州通过数字化管理、科学复壮、司法保障等多维度创新举措,不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实现古树名木全面保护与健康发展。
例如,出台《贵州省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条例》,对古树名木大树的认定、养护、保护与管理及违反条例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创新实施古树名木统保模式,以850万元保费为全省古树提供37.2亿元风险保障;公检法林联动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贵州古树名木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古树名木保护“1+1”项目活动;同时,推广“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精准管理,形成林长统筹、多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