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一家竹制品企业,工人在分选竹丝。王长育 摄

赤水“以竹代塑”企业生产的竹塑酒内托。 张浪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编者按: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贵州作为重点竹产区被纳入政策支持范围。
抢抓国家产业发展机遇,《贵州省“以竹代塑”发展规划(2024—2030年)》应运而生。贵州以破“竹”之势加快发展“以竹代塑”产业,规划建设以赤水河、清水江、大娄山、武陵山为核心的“两山两水”产业带。2025年,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即将收官,近日,记者走进贵州主要竹产区,触摸“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的强劲脉搏。
青山连绵,竹海堆翠。切竹机的轰鸣声中,一根根楠竹瞬间被切割成一块块几厘米见方的竹片,这些竹片被送往山外的深加工企业,加工成竹浆纸、竹家具、竹工艺品等各式各样的竹制品。
地处赤水河畔的遵义市赤水市,是贵州竹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以竹代塑”串起了一条完整的现代竹产业链条——链头为当地132.8万亩广袤竹林资源和18万竹农,链中是以泰盛(贵州)、兴常美竹业、贵州竹塑等为代表的企业集群,链尾是国内各地和日韩欧美等广阔的消费市场。
莽莽竹海带来的“底气”
发展“以竹代塑”产业,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全省竹资源分布广泛,现有竹林面积506.09万亩,自然生长的竹种多达20属80余种。其中,方竹和楠竹的分布面积分别有170万亩和150万亩,为“以竹代塑”产业提供了充足稳定的原料。
丰富的竹资源分布于省内9个市(州)和53个县(市、区)。遵义市竹林面积超300万亩,铜仁市和黔东南州的竹林面积均超40万亩;赤水、桐梓、绥阳、正安、碧江、江口、松桃、印江、黎平等9个县(市、区)的竹林面积均超10万亩,仅赤水市一地,竹林面积就多达132.8万亩。
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和产业加工基础,贵州竹产区致力于推动竹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协调发展,初步构建了品类齐全、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竹产业体系。全省现有竹加工企业420余家,其中,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为全球工艺最先进、单系列产量最大的竹浆生产企业。
2024年,贵州竹材产量达123万吨,竹产业综合产值181亿元。今年1至9月,全省竹材产量111.91万吨,竹产业综合产值169.16亿元,预计全年可突破200亿元。
目前,贵州企业已形成包括竹建材、竹家具、竹浆纸、竹工艺品等300余个品种的产品体系,成为西南地区“以竹代塑”产业的核心集聚区。
政策引领激发的“财气”
加快“以竹代塑”发展,贵州从政策配套、金融扶持、科研支持等方面协同推进,为“以竹代塑”产业保驾护航。
继制定《贵州省“以竹代塑”发展规划(2024—2030年)》规划建设“两山两水”产业带,省级层面还印发《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将“以竹代塑”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竹材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给予补贴。
今年9月,省林业局、省发展改革委依据《贵州省“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办法(试行)》,对贵州竹塑环保科技公司等7家企业予以资金奖补,此举系全国省级层面首创,支持企业积极开展“以竹代塑”产品研发、设备购置及生产销售,合计奖补资金147.3万元,撬动2946万元社会资本投入“以竹代塑”产业。
科研支持方面,搭建贵州省新时代竹产业研究院、竹文化博物馆、贵州竹产品交易中心和贵州省竹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组成的“一院一馆两中心”,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质量检测认证等环节,为“以竹代塑”发展注入了科技创新动能。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2024年全省新增竹加工企业30余家,带动就业岗位1.2万个。“以竹代塑”已成为贵州绿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产业串珠成链的“志气”
得益于资源禀赋、政策引领和创新驱动,贵州正加速构建从竹林培育到精深加工再到市场拓展的完整链条。
在原料供应端,各地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升竹材产量和品质,遵义市建立标准化方竹示范基地,铜仁市加强楠竹低产林改造,确保优质竹材稳定供应。
加工环节则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除赤水的泰盛、兴常美、新锦等企业外,黔东南州永发竹业等16家竹加工企业专注竹纤维板材研发,其产品可替代传统塑料建材用于室内装修;铜仁市建州竹业利用竹粉与生物降解材料复合,生产出可降解的竹基塑料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领域。
聚焦竹浆纸、竹建材、竹日用品等重点领域,我省开展“以竹代塑”产业链专题招商,2023年至2024年累计引进省外龙头企业18家,总投资超60亿元。其中,泰盛(贵州)投资的黔北2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技术升级改造及结构调整项目,计划总投资29.5亿元,为全省农业现代化“5+3”重大项目库投资最大的项目。
市场拓展方面,贵州企业积极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将竹制餐具、竹编收纳盒等产品推向东南亚市场,同时与国内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合作,推广竹制一次性用品,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上游竹林种植为中游加工提供充足原料,中游加工技术的进步又带动下游市场需求增长,形成“资源—加工—市场”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贵州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洪成表示,将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聚焦“两山两水”产业带完善产业链布局,精准招商招引竹日用品、竹浆模塑、竹纤维、竹制工业和建筑材料等领域企业向园区聚集,打造赤水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等产业集群,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品牌培育,持续拓宽“以竹代塑”产品应用场景,推动“以竹代塑”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