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贵阳市林业局获悉,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常态监测、宣传教育,构建起较完备的生态保护体系,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据统计,2019年至2025年间,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记录的鸟类从161种增至266种,增长率达65.22%。其中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连续两年稳定现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鹗今年首次亮相。

阿哈湖公园发现的鹗。(杨雄威 摄)
2019年以来,公园通过退耕还湿、植被恢复、栖息地优化等系统性工程,积极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累计修复湿地面积2.43公顷,种植本土水生植物1.1万株。
在科学修复与自然演替双重作用下,园区植物从初期35种丰富至111种,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植被群落,吸引白鹭、池鹭等43种鸟类和19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在此稳定栖息,湿地的生物承载能力与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基盘更加稳固。

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同时,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工程建设,布设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打造标准化鸟类观测点、开展常态化物种调查等多元手段,构建起“天空-地面-水下”立体化监测体系。
截至目前,阿哈湖区域已记录到陆生种子植物556种,动物554种,其中鸟类18目60科266种,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8种。依托国家级城市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世界银行贷款绿色城市发展项目,持续夯实全方位、高精度的监测体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坚实支撑,推动更多鸟类种群实现稳定栖息与繁衍。
此外,公园还聚焦生态宣教成果落地,以“湿地+”的多元化活动形式推动全民生态意识提升。编撰出版《飞羽寻踪阿哈湖湿地观鸟指南》《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等5部鸟类相关科普专著、发表3篇学术论文,构建系统科普知识体系。

公园举办鸟类保护科普活动。
今年,公园累计开展自然教育课程80场,其中鸟类主题8场;完成重要科普讲解25场,其中鸟类科普4场。搭建起市民与湿地的互动桥梁,引导公众“走进湿地、了解湿地、守护湿地”,推动生态保护从专业行动转化为全民自觉,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保护良好氛围,彰显湿地生态建设新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