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省局动态
中国科学院专家组赴大沙河保护区开展银杉考察调研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5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汪小全率领的7人专家组,深入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沙河保护区”),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的野生种群现状以及人工繁育等工作,开展全面且细致的考察调研。

专家组一行实地考察调研了银杉育苗基地、野外回归基地以及天然分布点。在考察调研过程中,专家组成员仔细观察银杉植株的生长态势,详细了解银杉繁育与保护情况,认真记录相关数据资料,看到野外回归基地成片银杉植株大量开花结果,专家们异常兴奋,并对大沙河保护区在银杉苗木培育和野外回归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专家组指出,大沙河保护区多年来在银杉保护领域成效显著,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在技术层面实现了诸多突破,同时,专家组建议进一步系统总结相关经验,通过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为银杉的长期保护及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

大沙河保护区是以保护银杉、黑叶猴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据了解,大沙河保护区内现有天然银杉植株866株,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自2000年起,大沙河保护区启动银杉保护与繁育工作,在银杉苗木培育、野外回归以及迁地保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历经多年不懈努力,累计成功培育出银杉苗42000余株,保育性野外回归保存银杉4100余株,增强型回归保存银杉193株,迁地保育保存银杉185株,银杉培育数量和野外回归数量位居全国自然保护区第一,成功将银杉开花结实从50多年缩短到20多年。与此同时,大沙河保护区还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银杉种子育苗、苗木标准及造林技术等规范体系,为银杉的科学培育与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2024年,凝聚众多科研人员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心血的首部贵州系统性专著《贵州大沙河银杉研究I》出版,为大沙河保护区乃至全国银杉保护和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此次中国科学院专家组的考察调研,为大沙河保护区银杉的科学保护策略制定、保护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指导。下一步,大沙河保护区将继续秉持科学保护的理念,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探索银杉保护新路径,为守护这一珍贵的植物“活化石”、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贡献更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