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致函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确认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更新工作完成,贵州双河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贵州双河洞已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必要条件,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在列入预备清单一年后即可启动正式申报程序。
贵州是全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省份,已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等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生态保护中占据独特地位。除此次新列入的贵州双河洞外,我省的贵州三叠纪化石群、黄果树·屯堡文化已于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贵州双河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缓冲区涉及正安县,发育了巨大、典型、罕见的白云岩喀斯特洞穴系统,目前已发现115个洞口相连通,总长度达437.1公里(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纵深达912米,有“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地心之门”的殊荣。贵州双河洞能填补IUCN专题研究报告《地学类世界遗产:适用标准(第八条)(地质地貌标准)的全球框架》(2021)提出的世界遗产名录中白云岩洞穴系统类型空白。具有满足世界遗产第七条评价标准“具有极好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第八条评价标准“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和地质作用,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的潜力。
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不仅是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守护、自我升华的过程,更是对自然遗产价值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的重要契机。此次贵州双河洞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不仅是对贵州自然资源价值的肯定,也为全球白云岩喀斯特洞穴研究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样本。下一步,省林业局将按照世界自然遗产申报要求,加大对贵州双河洞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论证,加强国际合作,完善保护和管理机制,推动贵州双河洞早日跻身《世界遗产名录》,为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新的助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