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省局动态
守护活态文物 传承生态文脉——胡洪成调研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10月15日,贵州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洪成到贵阳市白云区、乌当区、开阳县开展第三次古树名木普查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调研。



在贵阳市白云区联东 U 谷产业园—— 贵阳市“强省会” 行动重点项目现场,一株古皂荚树的保护实践引发关注。园区建设中,企业因地制宜预留绿地空间,投入专项资金打造古皂荚树休闲景观岛,实现古树就地保护与园区环境美化的有机融合。胡洪成对白云区及相关企业在规划建设中兼顾古树与生境保护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指出企业的保护行动既彰显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生态责任,更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针对该树存在的树体倾斜、树干枯腐、根系退化等问题,他要求省林科院提供专项科技支撑,通过靠接技术培育新根系以增强支撑力、补充营养供给,及时修补渗水树洞并实施防腐复壮措施。同时强调要完善古树解说标牌,讲好“工业发展与古树保护共生”的故事,让其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鲜活载体。



在开阳县冯三镇“全国最美十大楠木”——贵州琼楠(樟科琼楠属珍稀树种)原生地,胡洪成听取省林科院关于第三次古树名木普查的工作汇报。他要求普查工作坚持科学精准原则,做到调查内容翔实、数据记录全面,依托普查成果优化保护铭牌信息、健全资源数据库,深度挖掘古树名木的生态、历史、文化、科研及观赏价值,激发全民保护自觉。   

    调研中,胡洪成着重指出,古树名木作为“活着的文物”,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象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需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古树名木资源档案,借第三次普查契机全面摸清家底,实现“应查尽查、应保尽保”。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明晰权属关系与管护主体,落实经费补助政策,构建 “管护有收益、保护有动力”的机制。三是科学精准保护,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针对空腐、病虫害、腐寄生生物侵害及生境破坏等问题,制定“一树一策” 复壮方案。四是深化排危除险,及时清理枯死枝丫、加固倾斜树体,防范安全风险。五是严格依法管护,加强宣传与执法监管,严打破坏行为,同时结合乡风民俗引导制定村规民约,凝聚群众保护合力。


延伸阅读:

根据《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规定,每十年要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全国绿化委员会于2025年7月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目的是在第二次资源普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摸清资源分布、生长状况和保护管理等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管理数据库,为科学、精准、依法保护管理古树名木奠定坚实基础,推进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贵州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据2017年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成果显示,全省有古树名木136574株,其中一级古树5338株,二级古树16880株,三级古树114312株,名木44株(其中同属于古树的有20株)。保存有全国同树种胸径最大的“思南楠木王”、“福泉银杏王”、“印江紫薇王”,有铭刻红色革命岁月的遵义会议会址“胜利树”、印江“会师柏”、盘州“红军槐”等名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