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广袤山林间,成群的鸟儿或低空盘旋,或驻足觅食,与智能监测设备、巡护队员共同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这幅生动画卷的背后,是保护区守护“蓝天精灵”所付出的系统努力与创新实践。
科学监测织密“防护网”,生态画卷日益丰富。为精准掌握鸟类资源动态,保护区管理局持续开展鸟类资源监测调查与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在保护区,一套“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已然建成,在人工巡查的基础上结合无人机巡查,实现了区域全覆盖,极大提升了保护成效。这些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219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中国特有种7种,更通过红外相机及样线监测发现了33种保护区新纪录鸟类。正如保护区管理局负责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同志所言:“保护区鸟类数量明显增多了。红外相机还捕捉到了雄性红腹锦鸡与白鹇等珍稀鸟类在竹林中活动的生动影像,成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见证。”


利剑高悬斩断“非法链”,法治屏障坚实稳固。保护鸟类,不仅需要温情守护,更需要法治利剑。2025年,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12家单位召开了鸟类保护专项行动工作会议,印发了《赤水市全面加强野生鸟类保护专项行动方案》,部署开展保护鸟类专项行动。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公安局、属地政府,严格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坚持对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鸟类犯罪进行全环节打击,坚决斩断违法犯罪链条,形成强有力震慑。自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已累计组织专项巡护巡查200余次,调度车辆200余台次,出动人员700余人次,对候鸟迁飞通道、集群活动区等重点区域进行了全面排查,有效杜绝非法捕猎、贩卖鸟类现象。


全民共育营造“爱鸟风”,社会共识广泛凝聚。鸟类的翅膀,承载着生态的希望;公众的参与,则汇聚成保护的磅礴力量。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保护区+社区+学校”联动模式,将鸟类保护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中。在集镇社区、村组、学校,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相继开展。在科普教育基地,自然导师正带领学生们开展观鸟研学活动,让“爱鸟护鸟、尊重生命”从口号变成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保护区还通过在重点区域悬挂宣传标语、张贴《贵州省总林长令》、日常巡护和森林防火培训等契机,深入社区进行入户宣传,为鸟类营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宣传活动现场,“全面禁止非法野生鸟类交易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横幅格外醒目,彰显了全社会共同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定决心。


展望未来,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继续加大鸟类保护力度,压紧压实责任,强化执法监管,并深入开展鸟类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宣传工作,积极营造爱鸟护鸟的浓厚氛围,为鸟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每一片羽毛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一次振翅都牵动生态的脉搏,守护鸟类,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交响乐正在崇山峻岭的大美山水间叮咚奏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