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州动态
雷公山两栖动物家族再添新丁——新物种魏氏纤树蛙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从国际动物系统学与进化杂志《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获悉,贵州大学、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茅台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该杂志上报道了一种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两栖动物新物种——魏氏纤树蛙(Gracixalus weii),该物种隶属无尾目树蛙科纤树蛙属,系贵州省境内首次发现的纤树蛙属物种。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23年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专项调查以来,通过贵州大学、茅台学院、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以及雷公山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于20238月在雷公山保护区海拔约1600 m的山涧竹林中,首次发现了这种形态独特的雄性纤树蛙1只,随后又陆续采集到4只雄性、2只雌性标本。

通过进一步的形态学对比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认为两栖动物新种,将其命名为魏氏纤树蛙。通过线粒体16S rRNA构建的纤树蛙属系统发育树显示,来自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纤树蛙与金秀纤树蛙互为姐妹种,二者间遗传和形态差异明显。

基于线粒体16S rRNA构建的纤树蛙属系统发育树

形态上魏氏纤树蛙:(1)雄性头体长30.1-34.0 mm,雌性35.2-36.0 mm;(2)头宽大于头长;(3)鼓室明显;(4)具棕色至米色的背侧和倒“Y”形的深棕色斑纹;(5)头部、身体和四肢的背侧和侧面皮肤粗糙;(6)脚趾的蹼中等发育,手指蹼初等发育;(7)雄性具声囊,第一指基部具婚垫。遗传上魏氏纤树蛙与金秀纤树蛙遗传距离3.4%,高于同属类多个姐妹种间的遗传距离。因此,基于分子和形态证据,证实采自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纤树蛙应为纤树蛙属新种。

魏氏纤树蛙正摸标本活体照(A 背面观,B 腹面观,C 手背面观,D 手腹面观,E 足腹面观)

魏氏纤树蛙目前仅被发现分布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600m左右的狭窄范围内,数量稀少,其栖息生境为山涧溪沟旁的竹林内。

魏氏纤树蛙生境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植被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度的珍稀濒危物种集聚度,堪称重要的基因宝库。魏氏纤树蛙作为贵州境内纤树蛙属第一个发现的物种,不仅凸显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还表明该地区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未知物种,同时也对未来的物种保护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本项工作得到了雷公山两栖爬行动物专项调查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共同由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大学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相关论文“ A new species of Gracixalus (Amphibia, Anura, Rhacophoridae)from Guizhou Province, China”已在国际动物系统学与进化《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发表。贵州大学林学院刘京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彭彩淳为共同第一作者,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粟海军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唐秀俊为该文的通讯作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