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业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05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0-06-18 10:40 字体:[]

民建贵州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助推农村产业革命的建议》收悉。感谢你委对我省种桑养蚕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贵州蚕桑产业发展几经波折、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优势的蚕桑生产基地。伴随着全国蚕业发展的步伐,贵州蚕桑产业在稳定中开始逐渐恢复,产业发展特点明显,蚕桑产区布局日趋合理。目前,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黔南、黔西北、黔北等地,其中新蚕区主要在黔南等一些热量丰富地区。老蚕区蚕桑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新蚕区则始终注重在适宜区相对集中、规模化发展,以往蚕桑生产过于分散的情况得以转变。下一步,我省蚕桑产业主管部门将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等方式,加强对老蚕区的管理与技术服务,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将选择适宜地区尽快建立一批优质商品蚕茧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生态适宜、基础良好的黔西北、黔北和黔南蚕区,从而实现全省蚕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把贵州打造成国内重要的优质蚕茧和特色茧丝绸生产基地,成为东桑西移后期工程的重要承接地。

二、关于“狠抓招商引资,实现龙头带动”

2018年以来,在蚕桑产业发展中,我省重点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全省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凸显,以往由政府设置的蚕业主管机构统管蚕桑生产经营的老模式逐渐退出,以“公司+基地(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各蚕区逐渐兴起,蚕桑产业生产经营比以往更具活力,取得显著成效。其中,较典型的有荔波县、独山县等地,通过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在桑园种植、蚕房建设、技术培训、订单保底收购、种养殖保险等方面细化扶持措施,带动了一批诸如恒盛丝绸、丝绸之路、荔波县大佳生态农业公司、贵州绿宝石丝绸有限公司、荔波县华宁桑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种桑养蚕产业。下一步,将加大力度把现有的蚕桑企业培养成具有一定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引进有实力的蚕桑企业进驻贵州,把这些企业连接起来,形成贵州带动和确保蚕桑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企业集团。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积极指导经营主体申报农业保险、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金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对蚕桑经营主体的技术服务力度,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

三、关于“明晰土地权益,确保产业持续发展”

蚕桑产业与其它农林业产业类似,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形成千家万户参与的产业模型。要建立健全“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采用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明晰土地权益,与农户签订长期土地流转合同,既保障农户利益,又确保产业发展用地,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方式,充分发挥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各司其职,激发各自潜能,从而发展壮大蚕桑产业。

四、关于“加强技术服务,支撑产业发展”

技术支撑是关系蚕桑产业能否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特别是让农民掌握各环节技术,是种桑养蚕成败的关键。自上世纪80年代起到2018年止,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每年均安排了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实施全省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优质蚕品种推广”。通过项目的实施,重点推广了一批优质蚕、桑品种,重点示范应用了一批现代蚕桑生产技术,蚕桑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下一步,我省蚕桑产业主管部门将继续强化技术服务措施,在蚕桑主产区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种养能手,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要加强优质蚕、桑高产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加强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模式的推广,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支撑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关于“注重品牌培育,强化区域优势”

提高贵州蚕桑业市场竞争力,必须依靠品牌,而发展品牌主要依靠产业的发展规模、产品内在品质和宣传,贵州蚕桑企业要充分发挥品质优势,创品牌,增效益。下一步,将借助贵州生产的茧丝优良(5A级以上)、生态高效的名优桑、蚕、茧丝等系列品牌产品,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强化蚕桑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督导全省蚕桑业各项生产管理和经营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蚕桑生产、加工的相关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蚕桑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加强产业调研,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关注并及时发布行业信息,逐步提升贵州蚕桑业发展竞争力,促进贵州蚕桑业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六、关于“整合资源、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深度开发,实现多元化发展”

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与支持,在发展好种桑养蚕主产业的同时,多元化利用是发展的趋势。2010年,国家蚕桑产业体系把中国蚕传统“种桑+养蚕”,演变成“立桑为业、多元发展”模式,蚕业摆脱了“在一根丝上吊死”的传统模式。近年来,蚕桑多元化利用已经得到有效发展,贵州也有多个企业开展了多元化利用。为增加农民收入,我省积极探索、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于2018年实施了“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全省蚕桑产业由单纯强调数量,转变为量质并举,由只靠售茧增加收入,转变为综合多元增效,大力发展了桑园套种、桑果利用和蚕虫蛹开发等多种综合利用新模式,充分发挥了蚕桑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作用。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的推广应用。一是大力发展桑产品加工,在桑叶方面重点加强桑叶饲料、桑叶茶、桑叶菜、桑药材、桑叶面条、桑叶粉等产品的开发;桑枝方面重点加强桑枝菌、桑枝板材等产品的开发;桑果方面重点加强桑果汁、 桑果酒等产品的开发;二是推进蚕产品综合开发利用,除生产蚕丝外,加强蚕沙枕、蚕沙叶绿素、蚕沙肌料、蛹虫草、蛹油、蛹蛋白、食用蚕蛹、食用蚕蛾、蚕蛾酒等产品的开发;达到一定养蚕规模的蚕区,可开展蚕沙生产有机肥甚至提供叶绿素等高价值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亩桑综合产值;三是充分利用贵州立体气候突出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果桑园采摘+桑果系列产品加工+养蚕+农旅一体化+特色产业文化”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通过加快蚕桑产业全产业链的开发,助力乡村振兴,提升蚕桑综合生产效益,促进老百姓增收。



                                                  贵州省林业局

                                                  2020年6月18日

(附注: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