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巧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积极推动森林资源转化,提升中药材产业附加值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森林资源转化及中药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打造大森林+大医药新发展模式”事宜
贵州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我局协同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共同助力“打造大森林+大医药新发展模式”。一是强化林业与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优先在关岭、绥阳等中药材种植优势区域,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深度融合。省林业局鼓励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主体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等配套产业,增强还贷能力,并创新“十五五”期间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模式,将符合条件的国储林林下中药材项目纳入“十五五”期间项目支持范围。推动“林药共生”模式,重点发展天麻、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的林下种植,发布趁鲜切制品种,通过规范趁鲜切制(即新鲜药材直接加工)工艺,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助力贵州道地药材品质提升。二是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利用林下种植药材开展“老药新用”研发。例如,针对糖宁通络片、郁枢达片等优势品种。由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加快生物医药产线布局,支持贵州中医药产业研究院与贵州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合作,围绕中药功效成分提取与生物工程制造技术攻关,推动“森林资源—生物医药—高附加值产品”转化。
二、关于“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事宜
推进林业产业相关融资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唤醒沉睡绿色资源、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贵州金融监管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创新思路,健全机制,优化服务,抓好工作落实。一是引导建立工作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完善林权抵(质)押等类型贷款管理制度,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等主体增加和拓宽融资渠道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引导加强金融服务。包括督促辖内银行机构优化授信管理,提升授信管理效率,将支持农业产业、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作为重点工作推动,更好帮助地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激活林地等资源,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引导辖内银行业机构立足自身定位,各展所长。引导政策性银行把坚守职能定位与做好“五篇大文章”相结合,重点做商业性金融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引导大型商业银行深化普惠金融专业化机制建设,做好乡村振兴相关金融服务;引导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坚持差异化市场定位,努力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模式;引导农村中小银行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支农支小使命担当,深耕当地特色产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加大乡村振兴等领域融资支持。三是引入保险保障。主要做法有:为林木提供风险保障,贵州金融监管局配合省农业保险工作小组,7部门联合出台《贵州省2024—2026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持续扩大包括森林保险在内的中央财政补贴险种覆盖面。2024年,全省林木保险承保森林1.33亿亩,提供火灾、暴雨、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干旱、野生动物损毁等风险保障,保险金额1701.28亿元,支付赔款1.61亿元。为中药材提供风险保障,《贵州省2024—2026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围绕全省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单品、优势区域,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县(市、区、特区)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各地根据自身实际依法依规确定保险金额及费率,保费按照省级40%、市级20%、县级10%、农户自缴30%的补贴政策,继续实现对省内主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保险产品全覆盖。2024年,全省中药材产业承保41.82万亩,提供暴雨、洪水、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病虫鼠害、野生动物损毁等风险保障,保险金额12.04亿元,支付赔款6249.81万元。下一步,省金融监管局将继续督促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信贷产品,优化林权等类型质押贷款程序,持续推动贷款业务发展,为中药材产业等产业提供金融支持;持续指导保险行业落实农业保险投保理赔“双精准”要求,不断提升承保理赔服务,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为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省林业局牵头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试行)》以支持林下中药材在内的林业产业发展。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打造大森林+大医药新发展模式”理念,探索以粤黔协作为纽带,加强产业招商引资引智,积极推进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林国控等在内的高校和企业合作,采取“国储林+”的方式,不断延伸林下中药产业链,创新探索“大森林”向“大医药”转化路径,推动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关于“借科技之力打响贵州生物制药新高地”事宜
(一)关于推动“黔品入港”事宜。贵州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拥有天麻、石斛、黄精等药材资源,而香港作为国际自由贸易港,具备全球化的商贸网络、成熟的金融物流体系和国际认可的检验标准,是贵州中医药“走出去”的理想平台。“黔品入港”强化黔港合作与我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我省已从以下方面推进落实。一是省商务厅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建立了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积极推动黔港经贸合作走深实。特别是以“香港美食商贸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为重要平台,已连续多年组织优质企业参展,重点推介天麻、灵芝、石斛、黄精等药材,以及刺梨、辣椒等贵州特色农产品。推荐企业积极参与贸易洽谈对接,利用港澳技术和市场优势,推动中医药进入葡语、英语国家市场,进一步提升了贵州特色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动中医药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合,开发具有“食养在贵州”的特色餐食,推动我省道地药材与地方特色饮食深度融合,将我省中医药资源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贵药膳”品牌体系,促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餐饮、康养等协同发展,推动药膳产业发展,助力贵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借助科技之力促产业发展。我省科研机构与香港相关高校、企业在民族医药标准化和现代化研究、新药研发及资源转化等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2024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贵州科学城服务中心和贵州省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签署三方共建合作平台协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医学创新发展研究院西南分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落户贵州科学城,研究院以“产学研”协同方式共同推动贵州林下药材资源向现代生物医药转化。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持续支持研究院充分发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设施、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及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依托我省优质自然资源及东西部协作良好基础,建强建优合作平台。
(二)关于“在2025年生态文明会议中举办中西医融合特色的绿色国际中药发展子论坛”事宜。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论坛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热点问题的关切,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和实践探索,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务实合作,推动共享共融共建共赢,持续打造“知名品牌、著名平台”,论坛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2届。您提出的在2025年生态文明会议中举办中西医融合特色的绿色国际中药发展子论坛的建议,对结合林下种植项目把贵州生物制药打造成科研创新、学术交流的新地标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生态文明论坛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将于2025年7月5日至6日在贵阳举办。下一步将积极谋划,提前布局,借助2025年生态文明论坛,积极推动在生态文明论坛举办“中医药国际化”分论坛,推动贵州道地药材纳入“一带一路”合作项目。
贵州省林业局
2025年6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周书宇;联系电话:0851-8657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