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册亨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生态立体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油茶产业为核心,巧妙结合林下经济,成功打造出一条“油茶+中草药”的特色产业链,不仅促进了当地林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有效带动了林农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册亨县发展油茶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县油茶林保有量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册亨县将油茶产业作为全县林业改革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实施“退桉还油”“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大力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成功将传统“油茶树”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树”。截至2023年底,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达35.5万亩,挂果面积28万亩,年产油茶籽1.8万余吨,年产值3.6亿元(最好用2024年底数据!)。油茶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册亨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油茶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之时,册亨县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该县充分利用油茶林的多层立体空间生态赋能优势,在油茶林下试验套种天门冬、黄精、淫羊藿等多种中药材,成功探索出了“油茶+中草药”的立体生态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油茶林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也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中药材的种植,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为册亨县的中药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册亨县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由油茶产业带动林下中药材种植等所带来的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一滴油”撬动起了十亿产业链。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确保“油茶+中草药”立体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册亨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与保障措施。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新种、改造油茶林,发展林下经济。将50余万亩油茶和100余万亩杉木作为改革创新突破口,围绕“树上”“林中”“地内”等多维度立体空间,精心布局、科学规划,积极探索林上、林中、林下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弼佑镇和双江镇作为册亨县的油茶种植大镇,通过土地入股、出租等方式整合土地资源,建设高产示范园,带动群众自主实施油茶低产林提质增效。同时,积极推广“油茶+中草药”种植模式,示范打造多元化油茶林下立体经济产业链,激发群众种植积极性,助力群众“一地多收”。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和市场营销,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与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林下经济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油茶林的产量和品质,扩大林地种植效益。通过电商平台、直销店等多种渠道,销售册亨县的茶油和中药材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与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确保林下套种的中药材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收益,有效降低林农的市场风险,提高了群众的发展信心。
四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产业链建设。册亨县以全域为园,将建设主体功能区、保护珠江生态屏障的历史使命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统筹100余万亩山地、丘陵与河谷灌木林地,分区分类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分类推进产业链建设。将适合区域打造成特色产业原材料供应基地,配套建成了油茶科研基地、茶油加工基地、药材种植基地等,形成了集种苗培育、科研示范、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仓储物流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西南油茶科旅谷”核心地带。
二、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通过“油茶+中草药”模式的推广,册亨县油茶涉林多层产业链复产面积已达30余万亩,带动2万余户林农增效增收,经济综合产值达到10亿余元。预计到2025年底,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将有35.5万亩全面进入盛果期,实现茶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二)生态效益初步显现。该模式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油茶林的种植有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空气质量,而林下中草药的种植则进一步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三)社会效益广受好评。“油茶+中草药”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册亨县乃至周边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该模式的推广也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创业,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册亨县“油茶+中草药”模式的成功实践,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生动写照。这一模式不仅为当地林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册亨县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努力将油茶产业打造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