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竹笋带富一方百姓

发布时间: 2025-05-20 14:50 字体:[]

赤水市现有林地面积224万亩森林覆盖率82.51%其中竹林面积132.8万亩,拥有中国竹子之乡”“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国竹都”“国家竹产业示范园区”“中国绿色金钗石斛之乡等多张名片近年来,全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以“林笋”为主,“林药”“林菌”“林禽”的林下经济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之路

一、紧盯政策落实,助力林笋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印发了《中共赤水市委 赤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赤水市竹笋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3)》,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同时配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笋用林培育目标任务纳入高质量发展范畴。2024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90全产业链产值21.84亿元其中林笋采集面积达64.8万亩,产值10.76亿元,带动全市16.5万笋农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二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近年来,全市结合实施退化林修复、丰产林培育国储林建设树种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争取各类项目资金4.04亿元,通过项目实施,竹林结构得到改善,有效提高竹林质量,竹笋产量从20216万吨提升到202414万吨。三是建全竹笋保险机制。创新实施竹笋家禽石斛等价格指数保险,不断提升林下种植、养殖风险保障水平2024年将竹笋纳入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投保面积23.43万亩,保费金额356万元

二、强化科技赋能,助推林下经济竹笋发展

一是强化技术保障。出台《赤水市林业局关于印发<赤水市笋用林培育技术标准>的通知》,组建技术团队指导笋农科学化管理,培育高产稳产的笋用林基地。2024年,全市开展20余次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累计400余人次参与(含林场)二是实施科技推广项目。通过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实现竹笋、食用菌双丰收,有效提高林下经济亩均产值,林下红托竹荪种植亩产值达2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就业5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科技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2023年引进福建林笋培育模式,成立赤水市筠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楠竹林地5500余亩实施高产高效笋用林培育,将亩产竹笋从原来的450斤提高到1200斤,该企业2024年共加工竹笋1100吨,实现产值96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有竹笋加工企业8家,2024年共加工竹笋5万吨,产值近3亿元。

三、推动多产融合,拓展林下经济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森林康养、森林镇、森林人家、森林旅游建设,带动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走上旅游路、发上旅游财截至2024培育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3个、森林小镇4个、森林村寨15个、森林人家158家、森林康养人家7家,全市林下经济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9.5万亩,综合收入4.09亿元。

四、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

大力支持本地竹笋加工企业开展“地标保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质量体系认证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加大新品研发力度本土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赤水楠竹笋”获得地理标志登记,正在开展“赤水黄金笋”公共品牌创建工作截至目前,赤水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为首,全市相关企业已推出红赤水”“桫椤妹”“不晕主义”“艾园四大品牌共200个单品,注册商标75个,获得授权专利46,各竹笋原料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其中桫椤妹、清水脆笋、清水笋荣获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产品畅销全国,成功进入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北京华联、欧尚等知名商场,销售网点458个,2024年销售额2.6亿

五、推动产销对接,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赤水市为拓展市场,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加强与东西部扶贫协作、渝黔合作、粤黔合作、贵遵合作等产销对接,持续开展消费扶贫,与上海、重庆、广东、四川等企业合作,推动建立“赤货出山”供应链,让优质竹笋进入各地农贸市场、商超、专柜等销售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珠海、北京等大型展会20余场次举办农民丰收节、天鹅堡音乐节等促销农产品有力推介竹乡知名度,助力本土竹笋制品拓展市场。通过东西部协作等渠道,与上海叮咚买菜盒马生鲜、淘宝、京东、美团、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签订竹笋供销合同进行线上销售,沃尔玛、北京华联等国内外大型知名零售商场开展线下合作赤水冬笋在上海零售价格35/2024年销上海浙江、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的竹笋50000吨。

六、探索利益联结,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国有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发挥企业、种植大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实施国储林建设、丰产林培育、低产林改造、笋用林培育、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提高笋产,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和竹笋产业稳定增收,提高了竹农养竹护竹、采笋的积极性2024农民采挖竹笋14万吨,竹笋收7.84亿元,带动16.5万竹农均增收40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