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创新公益林补偿方式

发布时间: 2025-08-25 14:17 字体:[]

2024年,广东创新公益林补偿方式,首次将红树林作为公益林特殊区域纳入生态补偿范围。2025年,广东省财政安排公益林补偿资金共28.03亿元,补偿面积6600余万亩,其中红树林补偿资金约600万元,首批6个村集体获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补偿。

各地积极推广公益林种植保护

在绿色生态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公益林已成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屏障。所谓公益林,就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的,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区划界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目前,全国公益林按保护程度分为特殊公益林、重点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三类。其中特殊公益林包括所有国防林和位于生态重要或脆弱性等级1级地区的公益林;重点公益林包括所有实验林、环境保护林、文化林和风景林及位于生态重要或脆弱性等级2级地区的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则指除特殊公益林和重点公益林以外的公益林。同时公益林按照管理层级也分为国家级、省级、地方级(市、县、区)三大类别。在广东,针对省内的情况,对于公益林提出了2种分类方式。其中,按森林质量分为一类林、二类林和三类林。一类林树种丰富,林相整齐,林木生长良好;二类林树种较单纯,林下植被稀疏;三类林则树种单一且生长不良,密度低。同时,公益林按补偿区域分特殊区域、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和一般区域,它们的占比分别为40.5%5.6%53.9%。而在世界上,在定义上跟中国公益林比较类似的有日本的保安林、美国的非用材林、法国的公益林、澳大利亚的非生产林(原有的天然林)、泰国的保护林等。另外,从广义上来说,全世界已有近四分之一的国家建立起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希望通过经济利益引导和法律制度规范,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其中美国、德国、日本、哥斯达黎加、巴西等国的做法比较有代表性。

红树林首次纳入生态补偿范围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红树林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营造红树林约70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约5600公顷。2023年红树林补充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结果显示,现有2.9万公顷红树林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在海南省,陵水红树林湿地公园的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范。陵水县通过实施生态补偿、退塘退养、还湿还林,解决养殖经营直排污染问题。在红树林保护过程中,湿地公园不但未与周边社区产生土地争端问题,还得到了周边居民的充分支持。湿地公园聘请当地社区人员作为湿地公园保洁员、巡护员等,雇佣周边村民参与湿地建设项目,既增加了社区就业机会,又增强了社区人员的主人翁意识。陵水县还采取经济补偿方法,鼓励养殖户转产转业。统一规划1.2万亩深海网箱养殖海域和700余亩水产南繁种苗繁育基地,优先安置清退渔民,鼓励渔民和合作社向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500个就业岗位,解决当地渔民就近就业问题。广东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全省红树林总面积达1.14万公顷,红树植物种类丰富,达182427种。2024年,广东创新公益林补偿方式,首次将红树林作为公益林特殊区域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并根据《广东省省级以上公益林结合森林质量分类差异化补偿方案》,给予最高标准56/亩补偿。据统计,2024年已纳入生态补偿范围的红树林面积共10.57万亩,约占全省红树林总面积的62%,补偿资金共591.92万元。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广东还将继续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按照林草湿荒普查形成的“一张图”数据确定全省红树林范围,并纳入生态补偿,发挥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红树林保护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切实调动广大群众保护红树林的积极性。在广东省惠州市,通过先行先试,创新打造“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首创我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红树林变身“金树林”。如今,惠州市考洲洋规划的两处红树林湿地公园已初具规模,往来游客众多,周边渔民顺利转产转业,摇身一变成为船夫,带着游客游览美丽的红树林风光。渔民切实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的益处后,也自发参与到红树林保护工作中,真正实现共治共享。据相关专家介绍,随着《广东省林业局加强红树林保护工作方案》全面实施,到2026年底,广东将基本形成可覆盖红树林重点区域的监测监视系统,切实推动广东红树林实现高水平保护,打造广东红树林知名品牌。

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

实施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是广东创新公益林补偿方式的另一举措。2025年,广东给予在林木食用菌培育、仿野生种植、南药益智产业发展、森林旅游等方面有带动效应的首批6个村集体各30万元的激励。首批获激励的村集体分别是始兴县罗坝镇桃源村、高州市新垌镇高良村、翁源县江尾镇东鹊村、梅江区城北镇玉西村、平远县上举镇八社村和惠东县宝口镇龙坪村。广东通过创新实施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方式,鼓励引导当地村民群众积极推动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林地经营效益。客家古村桃源村是始兴县生态保持最好,负离子含量最丰富的一座村落。它深藏于韶关始兴县罗坝镇,四面环山、林木葱郁,谷深而不幽,泉静而不寒。仿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近年来,桃源村依托平均海拔700米的大山,在数万亩的原始山林里试种仿野生竹荪、松茸等珍贵食用菌并扩大种植规模,招引龙头企业,探索“林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撑起村民“致富伞”。桃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很适宜投放到林下培植的食用菌生长。在这里,竹荪长势良好、存活率高、品质优异、产量稳定。并且已在多个区域不同季节试种成功,实现一年四季均能生产。每当竹荪采收时节,桃源村的村民们就开始忙着采摘竹荪,进行加工。当地以“菌”为媒,招引龙头企业“韶关市桃花源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产品热销到全国各地。走进平远县上举镇八社村的阔叶林中,一朵朵灵芝个头饱满、形态优美,焕发着勃勃生机。据介绍,该村的仿野生灵芝种植都是使用段木菌棒,大大提高了灵芝的产量和品质。只见成熟的灵芝如同撑开的褐色小伞,周围散落着喷发的孢子粉,在树叶间隙洒下来的阳光照射下,犹如“玉如意”一般散发着珠光宝气。八社村利用优质的林地资源,因地制宜把发展仿野生灵芝种植产业、做大林下经济当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仿野生灵芝种植5000多亩,辐射带动全村60多家农户和周边上百户村民参与种植,打响了高峰岌灵芝品牌。而灵芝的种植、采收及销售,也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目前,第一批采摘的灵芝已走出大山销往外地,更有不少客户慕名前来订购。广东省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东也将积极探索并推动实施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继续实施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制度,推动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全省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利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