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荔波县是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地,是国家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集中连片区域,是水土保持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县73%的国土面积为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岩溶山地,地形破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为去掉荔波县“贫穷”的标签,打破生态环境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改善荔波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世纪90年代以来,荔波县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县、生态富县发展战略,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着力推进石漠化治理建设,不断强化生态保护和发展特色林业经济,科学治理石山荒山,使荔波县成为了贵州省践行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成功典范。
按照“山上种林子、山中种果子、山下种稻子”进行石漠化治理,在山坡上部营造生态林,让山上绿起来;在山腰种植经果林,让百姓富起来;在山下种稻米,让粮食有保障。近10来,全县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24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22万公顷,石漠化综合治理0.88万公顷,森林抚育0.58万公顷,两江防护林建设营造林0.05万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0.2万公顷,植被恢复费造林0.11万公顷等等,全县新增森林面积4.07万公顷,石漠化土石减少1.33万公顷。
按照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全县划定生态公益林管护面积14.16万公顷、天然林停伐管护面积1.36万公顷,建立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黄江河国家湿地公园、兰鼎山省级森林公园和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地,减少人为活动,有序促进森林植被自然恢复。
为从源头上杜绝人为造成石漠化,早在1996年荔波县就实施了“一保护、两禁止、三关闭、建四区、严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即保护水源涵养林,禁止砍伐天然林、禁止放火烧山,关闭乡镇林工商公司、关闭杂木市场、关闭木炭市场,建立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严格治理水土流失。并在2017年出台《樟江流域保护条例》,保护樟江沿岸的森林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蔓延。
通过十多年不懈的努力,采取一系列石漠化治理措施,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55.24%提高到71.97%,所有的石山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大量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量,水资源日益丰富,全年空气质量均达优良等级。
石漠化面积从2011年以前的750.01平方公里,到2016年的396.45平方公里,到2022年的160.49平方公里。荔波石漠化土地面积从实施石漠化项目以来减少589.52平方公里,是全省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减少幅度最大的县份之一。石漠化程度也逐年减轻,重度以上(含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由2011年以前的199.01平方公里下降到2022年的11.29平方公里,十年间,减幅达94.33%。
全县14.16万公顷森林划为生态公益林,每年有了3142.89万元生态直补资金,得到国家和省倾斜安排生态护林员4230名,每人每年1万元劳务补助,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丰富的森林资源,还造就一道道靓丽风景,支撑了荔波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的发展目标。如瑶山瑶族乡的高桥村村民,将土地入股大小七孔景区,每年可以获得200多万元红利分成,依托移民搬迁建成3A级景区梦柳布依风情小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开了餐馆或旅店,实现了旅游增收致富。
通过石漠化治理打造起荔波樟江河谷0.67万公顷精品水果基地、龙宝山万亩血桃基地、玄武山万亩油茶基地、马鞍山0.2万公顷特色林业产业园区、兰鼎山、君子台仙草园等等,建成了石头上的万元山,实现了石山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如朝阳镇八烂村、岜马村通过“靠山吃山”,大力发展五星枇杷,实现了枇杷户均拥有2公顷,人均年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
|
|
2005年捞村乡力书村 |
2022年捞村乡力书村 |
|
|
2005年水利乡尧棒村 |
2022年水利乡尧棒村 |
|
|
2005年玉屏街道建设村 |
2022年玉屏街道建设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