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多措并举筑牢生态屏障,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既美了生态,又富了百姓。
清晨,印江自治县杨柳镇崔山村,晨雾还在山间缭绕,齐云茶业茶叶种植基地负责人汪向群和工人们就赶着上山管护茶园。以前,崔山村茶园因技术、资金等因素即将荒废,为促进当地茶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杨柳镇镇选择“筑巢引凤”,鼓励村集体统一流转茶园,搭建平台招商引资发展茶产业。
2021年,崔山村采取“反租倒包”模式,将村里位于桐油坡的539亩茶园承包给贵州齐云茶叶有限公司领办,为本村及附近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桐油坡的海拔非常适合种植茶树,而且杨柳镇的生态环境非常好,这是一片不存在污染的土地,每年下树茶青的品质都非常好。”齐云茶业茶叶种植基地负责人汪向群指着身后的茶园笑着说道。
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近年来,茶叶、黄精、山桐子等绿色林下经济已经成为了杨柳镇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让绿色成为杨柳镇可持续发展的底色。”杨柳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杨远说:“杨柳镇缺乏工业发展基础,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就能引来金凤凰,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保护好杨柳的绿水青山,重点围绕林下黄精种植,调整黄精种植区域,最大限度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同时,探索林下菌业和山桐子林下套种,让杨柳优质生态资源成为群众致富的‘新引擎’”。
“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曾是印江朗溪镇昔蒲村石漠化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写照。
朗溪镇石漠化治理区,石漠化最严重时期,整片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0%,当地村民只能种植红薯、土豆等农作物解决温饱问题,想靠土地致富成为了一种奢望,但随着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大力推进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打破了“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的贫困梦魇,石窝窝里长出了“金元宝”。
霜降时节,朗溪镇昔蒲村满阳坡组,漫山遍野的金香橘、红香柚随风摇曳,当地群众一手提桶,一手持剪,将一个个黄灿灿、胖嘟嘟的金香橘采摘到大背篼、大箩筐里,整筐整箩地运下山,出售给遵义、思南等地的水果客商。
“早上遵义市凤冈县收购商刚收了两车,下午我们再帮思南县客商采摘。”昔蒲村果农田应选说,今年的柑橘市场较前两年都要好,每斤上涨了5角左右。
近年来,朗溪镇坚持以生态修复、结构调整、群众增收为主线,围绕“山上绿色屏障、山中经果飘香、山下美丽乡村”目标,实施了退耕还林、培土增地,在石旮旯中种植梵净山金香橘、红香柚、长寿柑等精品果树,既美化绿化了生态环境,又培植了农民持续增收产业。
“石漠化治理后,村民人均纯收入涨了7000余元,较2018年翻了一倍多。”朗溪镇昔蒲村党支部书记代方琴说,现在村里的经果林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以上,全村559户村民,户均种植面积达到了5亩左右。
绿色是印江自治县经济高速发展的底色,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生态保护机制等一系列制度,让干部群众增强了绿色自觉和绿色自律意识。茶叶、黑木耳、山桐子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当地群众不用走出家门便可就业增收,让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大山盖上绿被子,才能鼓起自己的钱袋子。
如今,绿色“血液”贯穿整个印江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脉络”,一项项绿色生态产业在印江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的和美画卷正在印江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