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致富村路边,顺着打帮河抬头向两旁的山上望去,一个山地立体农业生态已逐渐构建:打帮河坝区里凭借暖湿气候种植的反季节蔬菜西红柿正结出香甜果实;海拔600米至650米,1500亩左右的芒果树正在管护;海拔650米到1000米之间四月李和蜂糖李树静待花开……
全国人大代表,致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丹的家乡致富村,在打帮河与层峦叠嶂间,拥有了独特的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以此孕育出了蜂糖李黄金产区。
致富村种植四月李和蜂糖李共计8000余亩,其中镇宁蜂糖李种植超过5000亩,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成为闻名的镇宁蜂糖李种植示范村。
卢丹回想自己刚回家乡时,致富村还是一个山坡荒芜、村道杂乱的偏远山村,“村民们守着贫瘠的土地,靠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维持生计。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那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卢丹说。
致富村所属的镇宁自治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域,石漠化面积广泛、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曾阻碍着这里的发展。
2014年,镇宁自治县抓住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资源,推动了镇宁蜂糖李的规模化种植。镇宁蜂糖李树种有庞大的根系和强大的土壤抓力,是绿化山体、锁住水土、平衡生态的“好手”。
卢丹回忆道,2016年,镇宁自治县规模发放蜂糖李树种,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里蜂糖李种植开始有了起色。
2018年,卢丹开始担任致富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90后”,她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产值和品质;利用致富村河谷气候,抢抓村里蜂糖李提前上市的优势,扩大销路。
为了让山更绿,果子更好,卢丹邀请农技人员在致富村推行绿色种植技术,用有机肥滋养土地,用物理、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
慢慢地,曾经的荒山披上了翠绿的“李子装”,郁郁葱葱,6月果子成熟时,青山绿水间弥漫着果香,不时传来农户丰收的笑声。
2024年,镇宁自治县蜂糖李种植面积达22万亩,产值近30亿元,这数字背后,是无数像致富村这样的村子在奋进。立足“石漠化治理”,镇宁自治县精心规划了“空间+纬度”生态保护策略。如今,镇宁自治县森林覆盖率自2012年的41.89%,提升并稳定在65%左右。
“我们将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蜂糖李品质。同时不断拓展蜂糖李产业链,研发果脯、果酒等,让这小小的李子创造更多价值。”卢丹说,村里还计划打造生态旅游线路,探索绿色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提升蜂糖李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拓展乡村旅游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