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向人民交卷” 贵州省坚持开展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9-29 10:36 字体:[]

2000年启动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以来,经历两轮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退耕还林工程已走过25个年头。全省累计完成任务3589.08万亩,特别是2014年启动的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575.75万亩,位居全国第一。退耕还林工程成为全省建设规模最大、获得中央资金最多、惠及群众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根据国家林草局部署要求,为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估我省退耕还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及动态变化,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进行评价,以详实的数据向人民交卷,省林业局于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工作,迄今为止已持续开展23年,全省建立了17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重点县

近日,省林业局举办2025全省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培训班,邀请了有关专家进行授课,并对综合效益监测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和交流,经综合分析,在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总结推广绩优模式、培育人才队伍等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效益方面最新监测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在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等6个方面生态效益显著。一是涵养水源,年均涵水量达29.78亿立方米,相当于红枫湖库容量的4.96倍。二是固土保肥,年均固土6392.97万吨、保肥513.44万吨。三是固碳释氧,年均固碳741.82万吨、释氧1739.36万吨,固碳量相当全省煤耗碳排量的7.08%。四是营养物质积累,年均积累氮、磷、钾元素分别达9.01吨、1.09吨、4.61吨。五是净化大气环境,每年可吸收污染物36.93万吨、阻滞降尘5901.63万吨、产生负氧离子2291.20×1022个。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林地植被种类从985种增加到713398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林草植被较快恢复,根据测算生态价值超过1874.39亿元。

二、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战场的省情特点,将退耕还林工作与促进群众增收紧密结合。最新监测结果,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解放及转移,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力总数51%。二是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监测县农村人均粮食产量从2001年的368公斤,上升到619公斤。三是退耕农户收入持续增长,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14953元,与2001年退耕前1272元相比,增加13681元,是退耕前的11.75,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4817元)高0.9%。四是林业收入逐年增加,林业收入已占家庭总收入的9.2%,较2001占比3%有较大程度增长。

三、总结出版《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绩优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各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问题发展了很多具有良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绩优模式。为进一步推动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我省总结了50退耕还林绩优模式,于202412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为我省退耕还林工程提质增效及成果巩固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培育专业监测队伍。始终坚持将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监测工作的重点,每年组织一线监测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安排对监测站点现场教学和野外监测实践,有效的提高了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截至目前已培训450余人次。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专业监测技术人员55名,其中高级职称14名。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