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黔南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并重、绿色发展,以“林长制”赋能“林长治”,在“林”字上深耕厚植,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做实“造林、护林、用林”三篇文章,大力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创新林业改革路径,用林业生态的“含绿量”带动经济发展“含金量”,开创了林区发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林长制的核心是责任制。
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黔南构建起责任更加明确、协调更加有序、监管更加严格、保护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人民更加满意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林长制+大数据+村规民约”“林长+巡林”“林长+检察长”的“林长+”工作机制,持续推进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创新推广“一令一函两报告三清单”工作模式,进一步扎紧生态藩篱,真正实现“树有人种、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森林资源得到持续有效保护。

深化协作,破解保护难题。深化“林长+检察长”跨部门互助协作机制,建立全国首个金毛狗蕨生态修复基地,凝聚起“司法规范+行政监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合力,用“检察蓝”守护“生态绿”。创新“林业碳票+生态司法+绿色金融”组合模式,使林业碳票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目前,全州通过“林业碳票+生态司法”和“林业碳票+绿色办公”模式,完成碳票交易12笔。

持续发力,围绕重点工作抓部署。生态建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套制度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常抓、抓长,确保各项任务、各个环节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黔南从维护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安全出发,紧扣“林”这个主题,围绕涉林民生资金兑现、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典型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每月对林长制组织实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调度,确保林长制工作有序运行,实现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提升林业资源保护效率。

以民为本,围绕突出问题抓整改。黔南聚焦林长制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因地制宜、因势施策,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方式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以健全的政策体系优化治理格局,推深做实林长解决森林资源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机制,让林业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2021年以来各级林长累计巡林19万余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350余个,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上下步调一致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新格局。

如,贵定县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组织群众利用“四旁”、荒山荒地、林中空地等地块种植山桐子,在“两园”内套种山桐子。全县山桐子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到6.07万亩,实现“单一绿”走向“多彩美”,“果实红”变成“幸福红”。

做实“护林”文章,守牢生态保护底线。统筹推进国家森林督查、绿盾行动、清风行动等多项执法专项行动,开展全州违法使用林地、林木采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2023年森林督查案件查处整改到位率100%,2024年第一期森林督查图斑核实率100%,完成进度均为全省第一;今年以来,排查火灾隐患1008处,查处、制止违规野外用火1219起,有力打击野外违规用火行为。特别是清明节以来,全州未发生国家卫星热点火情;深入推进“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推动公益诉讼“碳汇”认购替代生态修复办案模式落地。探索推进“林长+检察长+庭长”互助协作,促进林业行政执法与司法监督有效衔接;建立违规野外用火举报奖励制度、野生动物致害政府补偿救助机制,推动黔南林草资源管护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做优“用林”文章,打通“两山”转换路径。在黔南,茶叶、刺梨、中药材、蔬果等优势生态产业,将荒山石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农产品南下北上、四面出击,用一个个丰收实例,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路径。全州林业总产值达551.5亿元,排全省第4位。截至2023年,全州刺梨种植规模达61.7万亩,鲜果产量10万吨,综合产值35亿元。林下经济利用面积450.8万亩,综合产值79.4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工作,全州公益林质押贷款发放245万元,让森林既长“叶子”又长“票子”。制发州级林业碳票5张,完成交易15笔,交易金额29万元。培育林业企业400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0家。特色林业产业为林区群众年人均增收近五千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