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级别:省 级
成立时间:2007年7月
管理机构: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
地 址: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普底乡
一、保护区概况
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7年7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建立百里杜鹃党工委、管委会,按照既管景区又管社会事务“双管齐下、封闭运行”的模式,对所辖区域进行统一开发建设管理。百里杜鹃核心花区是国家AAAAA级景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杜鹃林集中连片分布地之一。保护区划分有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核心区面积2253.8 h㎡,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9% ;缓冲区面积2119.1h㎡,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6.8%,实验区面积8207.1h㎡,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5.3%。
百里杜鹃位于毕节试验区中部,黔西与大方两县交界处,辖4个乡2个管理区共56个村居,总面积600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境内分布大小景点40余处,已开发的有百里杜鹃核心花区、百里杜鹃湖、百里杜鹃大草原、米底河瀑布、杜鹃花王、黄家坝阻击战遗址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百里杜鹃核心花区绵延125.8平方公里,占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中的全部,共64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有“地球彩带、杜鹃王国”之美誉。
二、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百里杜鹃地处毕节试验区中部,黔西与大方两县交界处,距黔西县城32km,距大方县城45km。由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负责建设和经营。百里杜鹃景区,面积8023.3hm2。地理坐标:东经105°50′16″—106°04′57″,北纬27°10′07″—27°17′55″。九龙山景区,面积741.7hm2。地理坐标:东经105°53′43″—105°57′10″,北纬27°18′53″—27°20′43″。移山湖景区,面积2322.4hm2。地理坐标:东经105°45′16″—105°48′36″,北纬27°08′33″—27°13′04″。
2、地质地貌
百里杜鹃地处黔西高原向黔中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高原中山丘陵地貌类型。境内地表尚保持着较原始的剥夷面状态,丘岗起伏,绵延成片,山体相对高差约500m。境内坡度为10~25°,海拔在1060~2121.1m之间,最高海拔百纳乡九龙山2121.1m,最低海拔黄泥乡花底岩峡谷地下伏流出口以东河谷1060m。境内基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其分布面积约占70%。主要分布着下二叠统含燧石灰岩、寒武系中上统白云岩。岩溶地貌较发育,有高耸林立的峰从、低矮的溶丘、星罗棋布的岩溶洼地与漏斗、玲珑多姿的石芽、神奇莫测的岩溶洞穴、清澈透明的岩溶泉和地下河,这些岩溶形态相互配置,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岩溶景观。在雨水的作用下,岩石慢慢地被分解形成土壤,为这里的杜鹃花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旺盛生长的条件。
3、土壤
百里杜鹃境内土壤的母质类型为煤系砂页岩、黄色砂页岩和石灰岩。土壤种类主要有:砾质重壤厚层强度灰化黄壤、少砾质重壤、砾质重壤厚层普通黄壤等。土壤表层pH值4.5~6.5,下层pH值5.0左右。这是气候、地质、地貌及植被等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它与杜鹃花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杜鹃花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土壤性质的制约,其规律是:在土壤酸碱度接近中性反应时只有映山红生长;土壤酸碱度呈微酸性反应时,开始有水红杜鹃和露珠杜鹃生长;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大叶型的杜鹃生长逐渐增多。特别是在马缨杜鹃生长最适宜的酸性土壤地带,水红杜鹃、露珠杜鹃、大白杜鹃、紫色杜鹃、马缨杜鹃及映山红等杜鹃花混生一处,长势好,植株高大而粗壮,形成以杜鹃为主的植物群落。
4、气候
百里杜鹃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1.6℃,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0.7℃,极端最高温度31.5℃,极端最低温度-9.3℃。雨凇33.1天,凝冻时间较长。年降水量1180.8mm,其中2/3集中在夏季,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全年雨日多达220.5天,阴天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数仅1335.5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4%,4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小,只有79%,12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大,达89%,表现出冬湿春干。气候环境比较温凉,适宜杜鹃的生长。
5、水文
百里杜鹃境内河流为山区雨源型,流程短,流域面积窄,涵水能力差,调节作用弱,形成夏秋雨季河水陡涨,冬春两季少雨,河水流量猛减的不平衡状态。河流山川径流主要依赖降水补给。境内河流属长江上游的赤水河水系与乌江水系,以九龙山、公鸡山、海马箐等连续山脉为分水岭。北部属赤水河水系,流域面积741km2;南部属乌江水系,流域面积达2803.7km2。流经森林公园境内的河流主要有西溪河、乌溪河、米底河、乌泥河。
6、矿产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无烟煤、黄铁矿、大理石、高岭土等。尤以无烟煤质优、储量多、分布广著称,初步勘查储量为4.5亿t,目前百里杜鹃片区有合法矿井37个,设计年产量达603万t,是黔西火电厂、大方火电厂规模供煤的主要来源之一。煤质大部分为低灰低硫优质无烟煤,主要产于二叠系地层中,主要矿区分布在仁和、金坡、普底等三个乡。
7、动植物资源
百里杜鹃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同时又表现明显的过渡性和次生性特征。现有植被中多以各种灌丛植被为主,主要有种类繁多的杜鹃花丛;以白栎、槲栎、茅栗等为主的栎类灌丛;以火棘、刺梨、野花椒、十大功劳等为主的藤刺灌丛及以禾木科、菊科、豆科、莎草科为主的灌草丛。
境内植物除杜鹃种类外,常见植物还有:高山栎、毛栗、云南樟、枫杨、灯台树、四照花、槭树、木荷、冬青、蜡瓣花、枫香、棣棠花、金丝桃、胡颓子、十大功劳、花椒、五味子、油茶、卫矛等及豆科、菊科、禾本科的一些小草。常见的栽培植物有华山松、核桃、漆树、桃、李、白杨、杉木等。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香果树、香樟、厚朴、喜树。还有古树名木千年巨桑、桂花王、杜鹃花王、御赐银杏、沙江刺楸等。据《百里杜鹃科学考察综合报告》记载以及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贵州省林科院、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林业局等调查研究,百里杜鹃片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高等植物628种,分属134科274属,其中杜鹃属植物有5个亚属45种;种子植物113科、263属、521种;药用植物种类447种(含变种),其中种子植物340种;苔藓植物23科、38属、67种;蕨类植物107种。
境内珍稀兽类有小灵猫、穿山甲、豹猫,其它兽类有灰尾兔、竹鼠、松鼠、猎獾、鼬獾等。主要鸟类有金腰燕、黄臀鹎、树麻雀、金翅鸟、山树莺、大山雀、绿背山雀、鹌鹑、灰胸竹鸡、雉鸡、白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及红腹锦鸡等。据百里杜鹃林区科学考察,初步查明百里杜鹃片区现有鸟类218种,55科;有两栖动物2目7科16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痣疣螈、贵州疣螈,区系分析以西南区占优势;爬行动物2目6科13种,区系分析以西南区占优势;共收录兽类种类34种。除此之外,还具有观赏鸟类(如红腹锦鸡)、珍稀兽类、两栖爬行类等。因此百里杜鹃是一个丰富的生物资源“种源库”。百里杜鹃丘陵地貌与灌丛植被为这些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这些动物资源对维护杜鹃林区的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8、景观资源
百里杜鹃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杜鹃花资源,是一座规模宏大、风格独具的天然大花园。其杜鹃花景观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种类多、花色好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有:常绿杜鹃亚属植物的有16种,分别为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树形杜鹃(Rhododendron arboretum);狭叶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peramoenum);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hytum);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团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sphaetum);迷人杜鹃(Rhododendron agastum);光柱迷人杜鹃(Rhododendron agastum var. pennivenium);桃叶杜鹃(Rhododendron annae);
银叶杜鹃(Rhododendron argyrophyllum);皱皮杜鹃(Rhododendron wiltonii);短脉杜鹃(Rhododendron brevinerve);皱叶杜鹃(Rhododendron denudatum);繁花杜鹃(Rhododendron floribundum);腺花杜(Rhododendron glanduliferum)。杜鹃亚属植物有6种,分别为问客杜鹃(Rhododendron ambiguum);凹叶杜鹃(Rhododendron davidsonianum);锈叶杜鹃(Rhododendron siderophyllum);饰石杜鹃(Rhododendron petrocharis);西昌杜鹃(Rhododendron xichangense);云南杜鹃(Rhododendron yunnanense)。马银花亚属杜鹃有4种,分别为腺萼马银花(Rhododendron bachii);多花杜鹃(Rhododendron cavaleriei);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长蕊杜鹃(Rhododendron stamineum)。羊踯躅亚属仅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1种。映山红亚属共6种,分别为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暗绿杜鹃(Rhododendron atrovirens);贵定杜鹃(Rhododendron fuchsiifolium);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mucnoratum);滇红毛杜鹃(Rhododendron rufohirtum)。另外,发现杜鹃新种9种,分别为黄坪杜鹃(Rhododendron huangpingense);淡紫杜鹃(Rhododendron lilacinum);普底杜鹃(Rhododendron pudiense);九龙山杜鹃(Rhododendron jiulongshanense);淡粉杜鹃(Rhododendron subroseum);枇杷叶杜鹃(Rhododendron eriobotryoides);金坡杜鹃(Rhododendron jinboense);小白杜鹃(Rhododendron maculatum);黔西杜鹃(Rhododendron qianxiense)。发现杜鹃新变种3种,分别为大方迷人杜鹃(Rhododendron agastum var. dafangense);腺柱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var. adenostylum);微毛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var.puberulum)。
在“百里杜鹃”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是马缨杜鹃、迷人杜鹃、映山红等。境内还分布着一些古树名木,其中以千年巨桑、杜鹃花王、沙江古刺楸、御赐银杏、桂花王最具代表性。千年巨桑:位于天桥小箐沟,树龄近千年。树高35m,胸径245cm,枝繁叶茂,冠幅200m2。该树有两虬根合抱一块巨石,形成奇特的树石同生景观。桂花王 在天桥小箐沟有株百年桂花树,与千年巨桑相隔200余m,胸径54cm,树高12m,冠幅30m2。每当秋天开花时节,满树挂满白、黄小花,香气浓郁,弥漫数里。杜鹃花王 位于仁和乡杜鹃村,树龄260多年,胸径70.7cm,冠幅68m2,开花近万朵。御赐银杏 位于大水乡,树龄600多年,独木成林,根深叶茂,年产银杏300余kg。
百里杜鹃境内属中山丘陵地貌,山体较小,连绵起伏,有喀斯特地貌的山峰景观。如普底乡西边高耸巍峨的红岩峰、白岩峰。金坡乡高家岩山峰及五指峰等,这些山峰给地势较为舒缓的丘陵地貌添上了一道亮丽的山峰景观。境内奇石景观以对咀岩最为神奇。在仁和乡有两块高高耸立的奇特岩石,两岩石相对而生,岩石前端形似鸟咀,很亲近的相对着,似窃窃私语,故人们称之为“对咀岩”。在天桥村有花底岩峡谷,峡谷两侧的悬崖绝壁呈剪状排开,似万里长城透迤而下。峡谷间有横架于两山之间的天然石桥奇观,有深浅不一的溶洞景观。峡谷深处为米底河,在天桥下有一段长300m的伏流,伏流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的吼声。在伏流出口处,有一个半月型的巨大岩溶景观。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6年来,百里杜鹃党工委、管委会按照“科学规划、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地球彩带·杜鹃王国·养生福地·清凉世界”的发展定位,倡导“绿色、低碳、生态”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强区、工业富区、城镇带区、科教兴区”战略,坚持把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民族文化、扶贫开发、“三化”同步、生态建设及其他产业统筹起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功能逐步完善、品位大幅提升、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先后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最具影响力国家森林公园。2013年,百里杜鹃生产总值从成立之初的5.45亿元跃升到17.5亿元,增长3.21倍;固定资产投资从3.12亿元增长到44亿元,增长14.1倍;财政总收入从0.79亿元增长到8.22亿元,增长10.4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0元增长到5696元,增长2.89倍;游客进入量从28万人次增长到325.02万人次,增长11.61倍;旅游综合收入从0.62亿元增长到21.8亿元,增长35.16倍,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生态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切实加大对生态系统、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贵州百里杜鹃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修编》、《贵州百里杜鹃旅游路网规划》、《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游步道详细规划》、《贵州百里杜鹃旅游服务功能区总体规划》、《百里杜鹃湖发展规划》、《百里杜鹃特色种植业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景区的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恢复、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为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先行区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特别是2012年以来,景区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纲领,编制了《百里杜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围绕旅游交通、旅游精品建设、生态旅游建设、文化旅游建设、体育旅游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旅游服务体系、旅游特色风貌村镇、科教兴旅等十大类方面,谋划项目110个。该《计划》重点突出景点资源分级保护、资源普查及保护档案的建立、功能分区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明确了实施时限和责任人,特别是对景区内的名木古树、文物古迹都明确了责任人和保护职责,促进了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以来,管委会财政共投入12亿元资金专门用于景区生态文化建设,切实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通过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资金3860万元,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治理、天保工程、德援项目27951公顷。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出资的方式,完成煤矿采区生态植被修复和花园式矿井建设100余平方公里。投入资金4200万元,启动矿山植被修复0.3万亩,新增绿地面积10.77万亩。成立了65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不断加大森林资源巡查管护力度,巩固生态建设效果。森林火灾受损率控制在0.7‰以下,森林覆盖率由2008年的46.4﹪上升到2013年79.8﹪,净增33.4个百分点。
2、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优势生态资源,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导向,新建和改造旅游主干道146公里、建成通乡油路195公里、通村公路541公里、生态游步道70余公里、闭合观光车道34公里,“二环三横四纵五连接”的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开发和改造景区景点40多处,新建大型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主题公园、公厕、观景台,全面改善了旅游基础条件。规划建设花海文化城,一大批招商项目正落地建设。打造普底彝族风情小镇,改造5个特色集镇、特色生态示范村。农村联户路、院坝“两硬化”工程实现全覆盖。米底河水库已获国家烟草总局批准实施。
3、生态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将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振兴旅游业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整合上级资金、加大本级投入和项目融资力度,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先后投入资金3亿元,流转土地6万余亩,建成了经果林、花卉苗圃、金银花、蚕桑等特色种植基地4.2万亩,建成观光农业示范基地17个9000余亩,建成杜鹃花科研基地1个、实验大棚3600平方米,选育杜鹃花10余种。对辖区公路沿线、景区景点、荒山荒地、石漠化区域进行绿化和生态修复,建成各类林、草地5万亩、特色花卉基地1.5万亩,种植旅游主干道景观树80余公里,完成野普路、黄普路等主干旅游公路沿线草花种植32公里2000余亩,建成茶花、木兰、樱花、杜鹃、梅花等5个生态主题公园。同时,采用“腾地造绿,破墙透绿,借地还绿,见缝插绿”等多种方式,努力扩大景区绿地面积。投入资金2.8亿元,种植旅游公路景观树60余公里。“大环境为依托、公共绿地为重点、道路绿化为骨架、专用绿地为补充”的绿化新格局初步形成,生态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
4、生态旅游品牌优势凸显。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普底、金坡、戛木、杜鹃花王、大草原、米底河、百里杜鹃湖等景区,以核心花区为龙头的强大景区阵容基本形成。连续成功举办6届国际杜鹃花节和4届国际杜鹃花论坛,高水平承办了第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通过举办各类大型主题活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结构正逐步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体验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产品转变。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335.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45亿元。特别是清明小长假期间,百里杜鹃旅游热度一度跃居全国榜首,受到各界媒体和中外游客的广泛关注,旅游产业呈现大跨越、大发展的良好趋势,百里杜鹃已成为毕节试验区乃至贵州省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5、民族民间文化合理开发。将原生态民族文化作为提高旅游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着力挖掘黔西北彝族文化精髓,丰富文化内涵,叫响文化品牌,建设高品位景区景点,加快从观光向文化体验转型。针对景区彝族、苗族、白族、满族、布依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充分发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祭花神、撮泰吉、铃铛舞、万人乌蒙欢歌、苗族跳花坡、满族颁金节等优势,着力打造展示性和参与性强的民族民俗文化,配套开发民俗旅游、刺绣蜡染、民族石刻、杜鹃花造型等民族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带动避暑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2013年避暑季期间,通过做深民族文化内涵接待游客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
6、生态旅游扶贫取得突破。将旅游业作为“造血式”扶贫的最佳手段,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在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游客人均消费上下工夫。几年来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游客人均消费从2007年75元提高到2013年950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上万人,日接待游客8000人以上,通过旅游扶贫净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旅游收入从2007年180元增长到2013年3200元,核心景区农民人均旅游收入上万元,旅游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四、需解决的问题
1、调整优化行政区划。百里杜鹃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取得的显著成效,得益于行政体制改革创新释放的发展红利,但从目前形势来看,现行辖区区域过小,资源要素搭配不合理,尤其是旅游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已严重制约百里杜鹃常年旅游的打造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需按照更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利于生产要素集聚、更加有利于加强行政管理的原则,推进百里杜鹃及相关区域行政区划调整。
2、将百里杜鹃纳入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百里杜鹃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最具影响力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也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一直以来百里杜鹃都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生态补偿先行试点区域。需协调将百里杜鹃纳入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并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以增强百里杜鹃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大百里杜鹃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项目支持力度。近年来,百里杜鹃持续加大投入,着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但目前仍有25度以上坡耕地6万多亩未退耕还林,仍有近30万亩国土面积需开展石漠化治理,部分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严重制约百里杜鹃生态建设和保护整体进程。因此急需将百里杜鹃剩余6万多亩25度以上坡耕地和30万亩石漠化治理面积一并纳入“十二五”期间实施计划,进一步推进“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4、支持百里杜鹃花卉产业园区建设。百里杜鹃花卉产业园区作为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之一,结合百里杜鹃丰富的野生杜鹃资源优势和特色经果林产业现状,正在建设以高山杜鹃花卉为主导产业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园区规划面积12410亩,其中核心区300亩,花卉专类园1280亩,生态体验区10830亩,总投资为1.95亿元。急需对百里杜鹃花卉产业示范园重点给予项目和资金投入,以建成集资源保护、科研研发、种苗繁育、科技示范、观光采摘、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科教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型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
5、支持百里杜鹃杜鹃花种质基因库建设。目前全国有杜鹃花品种约960个,百里杜鹃现有64个,作为世界最大天然杜鹃花园,现有品种离全国总量差距较大。为搜集我国杜鹃花基因和世界引种相同气候带地区的杜鹃花优良基因用于保存和开发,建成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杜鹃花种植资源保存库,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已帮助百里杜鹃完成了杜鹃花种质基因库建设可研报告等资料。现急需给予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以带动和引导全国杜鹃花种植朝高科技、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杜鹃花产业化形成。
地 址:贵州省大方县普底乡
联系电话:0857-5681162
邮 编:551714
邮 箱:gzbldj@163.com (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