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级别:省级
批准文号:黔府函[2016]173号
管理机构:贵州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址: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办
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宗旨,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廊道、水源地保护、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科普宣教、教学实习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始建于2000年2月,2016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与范围
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印江自治县东部,东西宽34km,南北长15km,总面积21 871.48h㎡,地理位置为北纬27°36′50.6″~27°57′28″,东经108°26′15″~108°36′31.9″。保护区总面积21871.48 h㎡,其中:核心区7980.26h㎡,占36.49%;缓冲区4896.97h㎡,占22.49%;实验区8994.25 h㎡,占41.12%。保护区行政区域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面积涉及5个乡镇的26个行政村。
2、地貌
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梵净山窿起和黔北坳陷的交接地带,褶皱与断裂发育,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受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保护区以拱形运动为主,形成大的山体和凸状坡地。区内从茶园——打杵坳——桅杆至洋溪,形成以寒武系地层为核心,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为两翼的近南北向的典型背斜构造,背斜受地应力挤压、拉伸的作用,发育了一系列走向正断层,如赵家坪——大坝河沟——打杵场——小田沟——瓮山沟断层、石家寨——刁家沟——洋溪——陡河断层以及板溪——小溪沟——翁山断层,保护区西南部局部受青杠园向斜的影响。背斜及断裂构造控制了保护区的主要山脉及水系走向,形成了轮廓分明的平行状山川景观。地势最高点位于保护区最北的林尖,海拔1599.9m,最低点位于保护区南部后坝西北方向的青山棚河谷,海拔530m。泥页岩地段,流水侵蚀与风化作用明显,常形成冲沟,寒武系及三叠系碳酸盐岩区岩溶洞发育。
3、气候
印江洋溪省级保护区大部分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拔500m以下低海拔河谷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保护区年日照时数在1073.9~1331.4h之间,年日照百分率在26%~29%之间,年太阳总辐射在3593.9~3777.5MJ/㎡之间,光能资源低于省内中部,明显低于省内西部地区,是全国低值区之一,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略多于秋季之分布规律,太阳总辐射73.8%~75.3%集中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4~10月。该区年均温在16.2~17.4℃之间,冬冷夏热,秋温略高于春温,年最高气温38.9~41.1℃之间,夏有酷暑伏旱,年最低气温在-5.2~-0.1℃之间,冬有雨雪凝冻,该区日均温≥10℃持续日数为242~255d,稳定高于10℃的积温在5070~5480℃.d之间,该区年均绝对湿度在16.0~17.1hpa之间,年蒸发量1073.9~1331.4mm,年降水量1093.0~1430.1mm,虽有高温伏旱,但年降水量仍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秋略多于春的分布规律,4~10月降水量占年雨量的81.5%~87.8%,为该区动、植物生长发育创造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4、土壤
保护区内的成土母岩有沉积岩:砂岩、紫色页岩和石灰岩,以及变质岩:板岩;发育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和小部分紫色土。各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在1.11~1.56g/cm3之间,平均值为1.40g/cm3;A、B、C三层的平均土壤容重分别为:1.29g/cm3、1.41g/cm3和1.51g/cm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增。保护区内各土壤剖面的pH值在4.34~7.01之间,平均值5.60,为酸性土壤。
5、森林面积
保护区总面积21871.48h㎡,林地面积为17886.36 h㎡,森林覆盖率78.34%, 其中针叶林8045.37 h㎡、阔叶林8330.63 h㎡、经济林5.64 h㎡、竹林4.26 h㎡、灌木林地1052.68 h㎡、疏林地51.46 h㎡、未成林地396.32 h㎡;非林地3985.12 h㎡,其中耕地2913.00 h㎡、水域418.05 h㎡、居民用地134.46 h㎡、其它土地519.62 h㎡。
6、旅游资源
保护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人文古迹繁多,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洞穴类有风洞、火洞;瀑布类有天生桥瀑布、小河瀑布、清渡河瀑布;山石类有甑子岩、岩上群;河流类有洋溪河、小河、清渡河;水库类有清渡河水库、绿荫塘水库、山岔河水库;生物类有黄杉群落、水青岗群落、南方红豆杉群落、楠木群落;文物古迹有“万里桥”;风土人情有土家风情、傩戏、花灯;土特产有天麻、灵芝、黄连、方竹笋、湄坨茶叶、洋溪腊肉。
二、动植物资源
1、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区淡水藻类共包括7门10纲18目35科81(种/属):蓝藻门为1纲、3目、7科、13种(属),金藻门为1纲、1目、1科、1种(属),甲藻门为1纲、1目、3科、3种(属),裸藻门为1纲、1目、1科、4种(属),隐藻门为1纲、1科、1属、1种(属),硅藻门为2纲、5目、8科、22属(种/属),绿藻门为3纲、7目、14科、37种(属)。大型真菌种类共有190种和变种,其中子囊菌15种,5科,11属;担子菌175种,45科,96属。苔藓植物共计58科130属323种(含变种、亚种),苔类有23科34属74种,藓类有35科96属249种。有石松类及蕨类植物20科56属126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其中石松类植物2科4属13种,蕨类植物18科52属113种(均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区境内石松类及蕨类植物资源丰富,系统进化完善。草本种子植物共有81科299属542种(含亚种、变种及变型)其中,贵州首次记录种1种,即三小叶碎米荠Cardamine trifoliolata Hook. f. et Thoms。木本种子植物94科265属568种。
2、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有软体动物22种,隶属于8科15属;倍足动物7种,隶属于4科6属;环节动物8种,隶属于5科5属;甲壳动物16种,隶属于12属;蜘蛛目动物96种,隶属于21科53属。有昆虫13个目97科292属359种。有鱼类37种,隶属于4目12科32属,占贵州省鱼类种类总数202种的18.3%,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泥鳅、草鱼、黄颡鱼、月鳢等23种。保护区鱼类均属于淡水鱼类,全属于硬骨鱼纲鱼类,以鲤形目、鲇形目、合鳃鱼目、鲈形目的种类组成,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两栖动物25种,隶属2目7科16属;除大鲵、红点齿蟾、峨眉髭蟾、峨眉树蛙、棘侧蛙等少数对栖息地环境有特殊要求的珍稀物种外,区内其余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均较丰富。洋溪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共5种,即陆栖-静水型、树栖型、 静水型、流水型,其中以流水型的9种和陆栖-静水型的8种两栖动物为主,树栖型的4种次之,陆栖-流水型和静水型的2种最少。保护区以流水型为主且种群数量较多的两栖动物格局,不仅反映了区内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反映了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爬行动物共24种,隶属3目5科19属24种。爬行纲中以游蛇科物种为多,计14属18种;其次依次是蝰科,计3属3种,鳖科、石龙子科、眼镜蛇科均为1属1种。有鸟类124种,隶属于14目40科。有兽类43种,隶属于8目19科,占贵州省兽类记载总数的30.28%。食虫目(Insectivora)1科1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2.33%;翼手目(Chiroptera)2科2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4.65%;灵长目(Primates)1科2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4.65%;鳞甲目(Pholidota)1科1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2.33%;食肉目(Carnivora)4科13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30.23%;偶蹄目(Artiodactyla)4科7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16.28%;啮齿目(Rodentia)5科16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37.21%;兔形目(Lagomorpha)1科1种,占保护区兽类总种数的2.33%。啮齿目和食肉目物种种类较多。
三、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以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香樟、伞花木、香果树、榉木、黄杉、楠木、花榈木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及其生境;以黔金丝猴、林麝、白颈长尾雉、鬣羚、斑羚、斑灵狸、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黑冠鹃隼、蛇雕、黄腿渔鸮、大鲵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四、社会经济概况
保护区涉及洋溪、缠溪2个镇,杨柳、罗场、永义3个乡,包括26个行政村 80个自然村寨208个村民组,共有6438户23283人,其中男性12149人,女性11134人,男女比例约1.09:1。户均3.67人,基本上都是农业人口。土家族是社区的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55.0%,而汉族仅占28.7%。受经济条件、贫困等影响,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群较多,文盲人群主要分布在 50 岁以上的年龄段。
保护区核心区分布有9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寨,68个村民组2111户7636人;缓冲区分布有6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寨,50个村民组1539户5565人;实验区分布有11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寨,90个村民组2788户,10082人。保护区内村民大多择地而居,只要地势相对平缓,有可耕种的土地,便就近建房而居。村庄分布呈分散状况,有些高居山梁,有些居于群山中央,有些驻于台地中央,有些则傍水而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