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保护区级别:省级
批准文号:黔府函[2014]7号
管理机构:贵州省湄潭县林业局
地 址:贵州省湄潭县茅坪镇、高台镇、新南镇、石莲镇
一、保护区概况
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南部,东与余庆县相接,西南与瓮安县接壤,地跨湄潭县高台、新南、茅坪、石莲四个乡镇,东西宽22.5公里,南北长19.9公里,总面积19173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8′57.6″~107°32′45.6″,北纬27°25′48″~27°36′39.6″,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南北两端突起,山高坡陡,切割较深,相对高差多为400m。最高海拔1501米,最低为45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3.2~15.0℃, 年降均雨量980~1141mm,相对湿度80%以上,无霜期260~284天。
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地处乌江分水岭,地貌主要为喀斯特峰丛山地、洼地及侵蚀剥蚀三大类型。侵蚀山地沟谷密集,喀斯特发育强烈,锥峰丘岭,连绵起伏,洼地、河流、瀑布等喀斯特地貌景观随处可见,陶泥河、解乐河、茅坪河、芦塘河、黄莲河等河流在保护区四周蜿蜒,河水湍急,碧绿清澈,成为乌江水系的河源地带。具有世界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是天生桥群,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地球上一定区域内最集中的喀斯特天生桥群,占地约10平方公里,已探明的天生桥达23座,山水相映,别有洞天,诡怪陆离,深邃幽远,堪称天下奇观。其成因及“天生桥”内分布的洞穴景观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及观赏价值。
2001年,湄潭县人民政府以湄府发[2001]51号文件成立湄潭百面水县级自然保护区,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制定了必要的管护措施,配置了专职护林人员。2003年湄潭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以湄机编[2003]34号建立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核定人员编制4人,为湄潭县林业局内设股级事业单位。2006年湄潭县人民政府以湄府函[2006]7号明确了百百水保护区的面积和范围。 2014年1月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黔府函[2014]7号。
二、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地处黔北大娄山山脉中段东南侧,在地貌上为乌江干流及其支流湘江与泸塘河之间的分水岭高地,是湄潭县境地势最高的地区,一般地面海拔1 100~1 400米,茅坪西南的望乡台为最高海拔1480米,东南的乌江河谷为最低海拔450米,最大地形高差1 030米。区域地质构造总体为南北走向的箱状背斜,出露地层以寒武系为主,至下而上有:下寒武统明心寺组、金顶山组、清虚洞组;中寒武统高台组、石冷水组;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在东南角及西南角,尚有小面积的下奥陶统、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分布。各时代地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分布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0%。地貌类型以喀斯特峰丛山地、峰丛洼地及侵蚀剥蚀山地为主,沟谷切割密度较大,地表残坡积物质遭受侵蚀外泻的趋势较明显。
(二)水文条件
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呈放射状分布的地表水系发育密度大,是十分醒目的河源区,河流坡降陡而长度小,最主要的河流为板桥河,分南北两支:南支上源为茅坪河;北支为三联河。此外,在西部还有大水溪等几条小河,向西流入湘江;东南部有几条小河向南直接汇入乌江。所有这些河流均属山区雨源型河流。因区内森林覆盖面积大,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河流的动态变化一般较小,众多河溪流水长年不断。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喀斯特裂隙水及喀斯特水,包括松散土石孔隙水、碎屑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岩溶裂隙管道水四种类型。地下水物理性质一般为无色、无味、无嗅、透明;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及重碳酸钙镁型水,水质良好,适宜于生活及农田灌溉。水环境质量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GB3838-1998)一级标准。
(三)气候条件
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雨日多、日照少,年平均太阳辐射值326.3千焦耳/平方厘米,为全国的低值区。保护区年平均温度13.2~15.0℃之间,≥10℃的年活动积温3 680~4 410℃之间,极端最高温度35.4~37.8℃;极端最低温度-7.6~-9.6℃,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2.4℃~4.2℃,无霜期260~284天。保护区年降雨量980~1 141毫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0.1毫米的雨日163天,多在4~6月;夏季为全年最多雨的季节,占年降雨量的40~50%,多有暴雨出现;7~8月,降雨偏少,比较干燥,其干燥度为1.06,是湄潭比较干旱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类标准。
(四)土壤条件
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土壤既有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地带性土壤,又有主要受母岩和地形等地方性因素所控制的非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土壤主要有石质土、石灰土、黄壤。此外,还有少量的粗骨土。土壤质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一级标准。
(五)植被类型
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较丰富,但因山体相对高差不大,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异不明显,以针叶林为主。依据《中国植被》、《贵州森林》的分类系统,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4个覆盖型组,14个覆盖型
1、针叶林:该植被类型主要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杉木+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黄杉林、黄杉林等4个覆盖型,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其中,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原生性较强的原生性较强的黄杉纯林和以黄杉为优势的森林群落,是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在种群分布格局上,多为集群分布。同时,黄杉种群有较宽的生态位,能有效地利用其环境资源而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群。
2、阔叶林:该植被类型主要有小果润楠Machilus microcarpa林、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林、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n林、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林、白栎Q. fabri +麻栎Q. acutissima林等5个覆盖型。其中,原生性较强的小果润楠林、红花木莲+黄心夜合林等森林群落与该区地带性植被相吻合,但该类型仅残存于交通不便的沟谷,种群数量少。
3、灌丛:该植被类型主要有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灌丛、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灌丛、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灌丛、钓樟Lindera platii+香叶树L.communis灌丛等4个覆盖型。
4、竹林:该植被类型主要有狭叶方竹Chimonobambusa angustifolia林1个覆盖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 010~1 300米的山沟两侧。
(六)植物资源
1998年,科研人员在百面水首次发现黄杉。十多年来,有关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一直对这一珍稀植物进行资源现状调查,从种群上看,黄杉群落在百面水分布面积大,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占优势,黄杉在乔木层中优势明显,多为集群分布,有较宽的生态位,黄杉种群能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成为群落中优势种群的特性。从个体上看,有最大的一株生长在百面水,树高36米,胸径68厘米,冠幅为12米×18米,树龄达200年以上。在保护区,林下随处可见自然更新散生黄杉幼苗,可见黄杉自然更新恢复能力较强,优势群演替明显,在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有种子植物148科437属81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2种,其中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黄杉、楠木等6种,还有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三尖杉、檫木等4种。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的兰科植物10种。
(七)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林木繁茂葱郁,古树浓密参天,绿水悠长而秀美,环境原生而幽静。丰富的天然资源,为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有动物132科528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林麝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斑羚等8种,保护区有鸟类28科11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凤头鹃隼、红腹锦鸡等8种,其中,红腹锦鸡,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
(八)景观资源
保护区内丰富的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貌、洞穴等,赋予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极具特色的喀斯特生态旅游资源。区内凤凰山海拔1 407米,山体雄浑,高耸挺拔,植被茂密。具有世界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是天生桥群,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地球上一定区域内最集中的喀斯特天生桥群,占地约10平方公里,已探明的天生桥达23座,山水相映,,别有洞天,诡怪陆离,深邃幽远,堪称天下奇观。与天生桥群合生百面水溶洞,洞穴长约2公里,洞内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均发育良好,形态各异,巧夺天工。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十二道坎峡谷呈“U”字形,两岸青山秀美,峡谷水声轰鸣,瀑布、深潭遍布。百面水受地形地势侵蚀,水流湍急,形成神龟瀑、胡须瀑、之字瀑、川字瀑、女儿瀑等奇特景观,是十二道坎峡谷景观的灵魂。茅坪河与天生桥绝妙组合,野趣天成,景观独特。苍老而古朴川黔紫薇,胸径1.38米,树高30米,树干光洁,树根虬曲,树龄两百年以上,古木参天。
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山间谷地的云海雾海,朝霞晚霞、雨淞雾凇景象万千。具有苗家特色的古朴山寨,古朴而和谐。乡村美食别有风味。还有具民族特色的苗族的踩山坪、砍火星、祭树节、赶苗场等妙取横生的节庆。
三、保护价值
(一)黄杉生态系统的典型性、代表性
黄杉是我国特有种,为第三纪孑遗植物,产于滇东北、湘西、川东、鄂西及贵州。据《中国植被》和《中国森林》记载,黄杉在我国多呈零星分布,成片的黄杉林则极为罕见。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有黄杉纯林21公顷,以黄杉为优势的混交林1236.6公顷,还有近6000公顷的阔叶林中散生有黄杉,在喀斯特山地上保存有如此集中分布的黄杉林,在国内实属罕见。同时,具有典型的亚热带中山针叶林及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的外貌、结构、功能特征,且组成树种及种群结构丰富,群落类型多样。在黄杉群落中,黄杉的自然更新能力强,群落中不同龄级的个体均出现,表明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黄杉林在分布面积、数量、种群结构上为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极高的典型性、代表性。
(二)物种稀有性
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分布有众多的古老、珍稀、孑遗野生动植物种类,其中黄杉分布面积大,种群结构多样,在国内分布较少,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篦子三尖杉、香榧、黄杉、闽楠Phoebe bournei、楠木Ph.zhennan、香果树Emmenopterya henryi等6种);列为贵州省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红花木莲、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紫楠Ph.zheareri、檫木Sassafrastzumus Hemsl.、领春木等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的兰科植物黄花白芨Bletilla ochracea、白芨B.striata、剑叶虾脊兰Calanthe davidii、虾脊兰C. discolor、三褶虾脊兰C. triplicata、蕙兰Cymbidium faberi、春兰C. goeringii、线叶春兰C.goeringii var.serratum、绿花杓兰Cypripedium henryi、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等10种;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林麝1种,国家Ⅱ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豺、青鼬、水獭、小灵猫、斑羚、黑冠鹃隼、凤头鹰、红隼、红腹锦鸡、领鸺鶹、斑头鸺鶹、灰林鸮、短耳鸮15种,其中红腹锦鸡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贵州新记录的种类有红叶对齿藓、扁叶石灰藓、密枝细羽藓、云南毛灰藓、菲律宾粗枝藓、缅甸耳叶苔、长叶细鳞苔、拟地钱等8种,贵州特有种有岩生鹅耳枥Carpinus rupestris、显苞楼梯草Elatostema bracteosum、马氏耳蕨Polystichum martini等3种,湄潭的特有种贵州花蟹蛛Xysticus guizhou1种。
(三)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反映生态系统、物种、生境和景观对环境变化内在敏感程度的指标。黄杉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非地带性森林类型,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内可溶碳酸盐岩大面积分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广泛,约占全区的70%。贵州威宁、松桃、桐梓等地的黄杉均分布在山地黄棕壤、黄壤地段,在黎平则为红壤,在省外黄杉分布区的土壤亦为山地红壤、黄壤或棕色森林土(《中国树木志》第一卷199页),pH值5.2左右;而湄潭百面水保护区的黄杉则分布在白云质灰岩上,地形地势陡峭,土壤为钙质土,pH值7.5~8.3,呈中性至碱性,岩石常裸露出来,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黄杉林分布范围较狭窄,遭破坏后极难恢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巨大损失。
(四)生物多样性
湄潭百面水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高等植物种数达1151种,脊椎动物种数达250种,重点保护及珍稀动植物种类较多。保护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繁衍生息的栖息场所,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
据考察结果,湄潭百面水保护区植物资源有:大型真菌38科52属82种,苔藓植物44科99属241种,蕨类植物22科48属97种,种子植物159科437属813种。其中,观赏植物108科234属440种、药用植物155科449属616种。
保护区动物资源丰富,有兽类21科51种,鸟类28科118种,两栖类7科19种,爬行类6科26种,鱼类7科36种;昆虫48科225种,蜘蛛17科86种。
依据《中国植被》、《贵州森林》的分类系统,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有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4个覆盖型组,13个覆盖型。植被类型较丰富,既保存有原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又有顺向演替的半自然状态次生林及人工林。各种不同的植物群落与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
(五)自然性
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人口密度128人/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人口密度26人/平方公里、缓冲区人口密度30人/平方公里、实验区人口密度274人/平方公里),由于人口密度较大,保护区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人为影响的强度,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可分为3个层次:核心区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仍保存有面积大、原生性强、结构功能趋于完善和系统相对稳定的黄杉林、杉木+柏木+黄杉林,是百面水保护区森林植被组成之一,属于完全自然型;核心区边缘和缓冲区受到放牧、耕种等人为影响,属于受扰自然型,系统无明显的结构变化;部分实验区和缓冲区外沿,受放牧、耕种的影响,系统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属退化自然型。
(六)感染力
百面水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多样,地质景观奇特,其潜在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较高,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均具有较大意义。
1、经济动植物资源丰富: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38种,药用菌33种,毒菌12种;观赏种子植物108科234属440种,药用植物155科449属616种;毛皮用兽类有青鼬、黄腹鼬M.kathiah、黄鼬M.sibirica、鼬獾M.moschata、猪獾Arctonyx collaris、水獭Lutra lutra、小灵猫、花面狸Paguma larvata 、豹猫Felis bengalensi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等;药用兽类有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猕猴、穿山甲、貉、豺、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水獭、小灵猫、野猪Sus scrofa、林麝、小麂 、赤腹松鼠、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草兔Lepus capensis cinnomomeus等。主要经济鱼类有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青鱼Mylipharyn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宽鳍鱲Zacco platyp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鲤Cyprinus haematopterus等19种,食用两栖动物有棘腹蛙Pana boulergeri、棘侧蛙P.shini、棘胸蛙P.spinosa等。
2、旅游资源丰富:保护区范围内地文景观奇特,水文景观秀丽、生物景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保护区分布地文景观有凤凰山、百面水溶洞、百面水天生桥群、十二道坎峡谷;水文景观有茅坪河、百面水瀑布群;生物景观有各种森林景观、川黔紫薇Lagerstroemia excelsa古树、古黄杉、红腹锦鸡;天象景观有云海雾海、雨淞、雾凇、雪霜;人文景观有古朴山村、乡村美食等。
(七)科学价值
基于黄杉植物地理分布的特殊性,作为我国目前保存良好、且分布面积较大的黄杉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黄杉是中国特有种,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保护区内黄杉在种群分布的格局上,多为集群分布,生态位较宽,黄杉种群结构具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并存的特点。加强对现有黄杉森林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黄杉森林生态系统林学、生态、经济等方面系统深入研究,将加深对亚热带黄杉林生态系统的认识,掌握其规律,并科学合理利用这类生态系统,对于喀斯特山地占主导地位的贵州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保护、重建和恢复、石漠化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百面水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而且分布有众多的古老、珍稀、孑遗物种,岩溶结构(天生桥群),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生物进化及地质研究基地。
(八)经济和社会价值
保护区建设可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质量、提供教育宣传硬件支持等。通过植被恢复等工程项目建设,达到保护动植物的生存栖息环境,促进和保护黄杉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区内优美的森林环境和丰富的景观资源,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旅游休闲和极佳的度假保健疗养场所。也可为贵州中小学生提供生态教育基地,生态文明展示和交流的窗口。还可开展生态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九)有利于加快推进建设生态文明进程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贵州是我国家生态建设先行区,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中共湄潭县委、县人民政府顺势而为,作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重大战略部署,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化自然保护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窗口,其示范带动效应对加快我县、乃至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迈入“十二五”大发展时期,人均GDP、人均收入也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休闲度假成为旅游的要主方式,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更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衷休闲度假、追求个性、健康、人文精神回归是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起点、新亮点。湄潭是我省重点打造100个旅游景区之一,湄潭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作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重大战略,优化各类社会资源向生态建设聚集,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业对湄潭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全县生态旅游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了湄潭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是社区群众的迫切要求
保护区内至今仍保留有良好的民居木房,一楼一底,四合院结构,古朴而和谐。保护区内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有苗族的踩山坪、砍火星、祭树节、赶苗场等。保护区周边至今保留有崇尚生态,爱树护鸟民族习性,传承着保护区内人民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朴素理念,对今天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四、保护对象
1、黄杉为优势的森林群落及生境、中亚热带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及其自然生境。
2、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篦子三尖杉、香榧、黄杉、闽楠Phoebe bournei、楠木Ph.zhennan、香果树Emmenopterya henryi等6种);列为贵州省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红花木莲、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紫楠Ph.zheareri、檫木Sassafrastzumus Hemsl.、领春木等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的兰科植物黄花白芨Bletilla ochracea、白芨B.striata、剑叶虾脊兰Calanthe davidii、虾脊兰C. discolor、三褶虾脊兰C. triplicata、蕙兰Cymbidium faberi、春兰C. goeringii、线叶春兰C.goeringii var.serratum、绿花杓兰Cypripedium henryi、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等10种;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林麝1种,国家Ⅱ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豺、青鼬、水獭、小灵猫、斑羚、黑冠鹃隼、凤头鹰、红隼、红腹锦鸡、领鸺鶹、斑头鸺鶹、灰林鸮、短耳鸮15种,其中红腹锦鸡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
3、最具有世界代表性的喀斯特天生桥群;
4、受喀斯特地地貌侵蚀形成的如神龟瀑、胡须瀑、之字瀑、川字瀑、秀女瀑等百面瀑布群的奇特水文景观。
5、乌江与湘江的分水岭,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和典型性。
五、保护区管理现状
(一)功能区划
保护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1、核心区
为使原生性的以黄杉为优势的森林类型及生境、中亚热带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及其自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保持黄杉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保证各珍稀濒危物种的正常生长与繁衍,根据主要保护对象、其生境的分布状况、空间位置,将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划分为4片核心区,面积共计6805.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49%.
(1)大面坡核心区
该区位于自然保护区西北角,呈“浅U形”。东起二洞岩,南抵羊草坝、高渡河一带山脊,西至马福沟西部山脊,北至罗家湾山脊、胡家北侧山沟经胡家屋基、凉水沟一线,面积316.00公顷(大面坡核心区四至边界范围拐点坐标详见表4-1。)涉及高台镇高台村等1个镇1个村,主要包括木老雷、红花屯、胡家屋基等,海拔890~1235米。主要分布以次生林为主的植被。
本区主要保护以黄杉为优势种建群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保护树种有黄杉、南方红豆杉、领春木等。
(2)百面水核心区
该区位于自然保护区中西部,呈北面窄、南面宽的三角形。东南抵丝梨沟与长坪之间山脊,沿朱家沟、干河坝,西南至罗家湾、文家湾,经干草坪、火石顶,北至跳墩,东北抵银门口、暗溪河、羊桥一线,面积1339.00公顷。涉及高台镇三联村、新南乡凤凰村、茅坪镇土槽村等3个乡镇3个村,包括化家山、冷家坟、十二坎、干河坝、暗溪河、甘庄等。该区域是百面水、茅坪河等支流的发源地,水源涵养功能强。
本区主要保护黄杉纯林、杉木+黄杉林及南方红豆杉、黄杉、香果树、红花木莲、领春木、三尖杉、川桂、紫楠等珍贵稀有植物和穿山甲、青鼬、水獭、小灵猫等珍稀动物。
(3)大溪沟核心区
该区位于自然保护区西南角。东抵权家土、堰塘湾、大坡、大坡岭一线,南抵吴麻山,西至石门坎,经烂田湾、冉家沟、大坡顶,北抵金竹园,面积1338.00公顷(大溪沟核心区四至边界范围拐点坐标详见表4-3)。涉及新南乡凤凰村、羊叉坳村、茅坪镇桂花村等2个乡镇3个村,包括大溪沟、凤凰山、桃子坪、金竹园等。
本区主要保护黄杉、香榧、香果树、领春木、三尖杉、川桂、檫木紫楠等珍贵稀有植物以及穿山甲、青鼬、红隼等珍稀动物。
(4)梅乐坝核心区
该区位于自然保护区东部,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圆柱形”。东抵大窝头、铁厂西面山沟、新场、老鹰岩、洞顶一线,西南经梯子沟、盖牌顶、蔡家沟、马鬃岭、平笋坝、火烧石,西经烂泥沟、干沟、桐梓湾,西北至杨通坝、滑雨槽,东北抵观田沟,面积3812.00公顷(梅乐坝核心区四至边界范围拐点坐标详见表4-4)。涉及高台镇金塘村,茅坪镇土槽村、地关村,石莲乡解乐村、黎明村、新华村等3个乡镇6个村。该区域包括了梅乐坝、大竹坝、观山坪等。该区是4个核心区中居民点数量最多、耕地面积最多的核心区。
主要分布有杉木+柏木+黄杉林、黄杉林、马尾松林、白栎+麻栎林等森林植被,分布有黄杉、南方红豆杉、红豆杉、闽楠、川桂、领春木、楠木等珍贵野生植物及青鼬、穿山甲、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
2、缓冲区
分别在核心外围划出500~1 000米的范围作为缓冲区(带),面积共454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70%,其界线以自然界线为主。缓冲区是自然状态的景观向人为影响下的景观过渡区域。缓冲区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主,可以进行必要的野外巡护、保护和科研观察活动,限制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性活动,确保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发展。
3、实验区
在缓冲区外围划定为实验区,面积782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81%。实验区是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社区发展、资源持续利用、植被恢复和科研试验的主要场所和基地,在保护的前提下,允许采取人为措施,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驯养繁殖、综合经营利用以及建设必要的办公、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以达到探索保护区持续发展模式的目的。
为了增强保护区自养能力,实现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区实验区内区划生态旅游小区(天生桥——地么水——客娄坪一带),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小区面积1178.81公顷。
(二)建设状况
湄潭百面水是2014年1月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承担着19173公顷森林资源保护任务。2003年县编委批复同意县林业局内设股室百面水管理站,核定编制4人。
(三)管理工作
2003年本底资源调查:贵州省林业厅组织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省林业学校、贵州师范大学、茂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等40人组成综合科学考察团,对保护区内的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气象、真菌、动植物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提交了26个学科的专题考察报告,形成了《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根据科考成果显示: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有种子植物148科437属81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2种,其中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黄杉、楠木等6种,还有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三尖杉、檫木等4种。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的兰科植物10种;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有动物132科528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林麝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斑羚等8种,保护区有鸟类28科11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凤头鹃隼、红腹锦鸡等8种,其中,红腹锦鸡,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
电话:0851-24251564
邮编:564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