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 护 区 级 别:国家级
批 准 文 件:国函[1992]166号
管 理 机 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 址:贵州省赤水市三十里河宾大道西路165号
一、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1、地理位置与范围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赤水市境内,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7′54″~106°7′7″,北纬28°20′19″~28°28′40″。保护区处于贵州高原黔北大娄山脉北支的西北坡,并向四川盆地低降的坡麓地带,即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区内海拔最高点1730.1 m,最低点331.5 m。全区由幺站沟、金沙沟、板桥沟三条河谷六面坡构成,总面积1330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5200.3 hm2;缓冲区面积4016.6 hm2;实验区面积4083.1 hm2。
保护区位于赤水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范围内,保护区范围绝大部分位于遗产地核心区内,小黄花茶保护点位于其缓冲区(见图2-1)。保护区东南与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交,并于与习水县土城镇、东皇镇接壤,西北与赤习公路、蓉遵高速、赤水河相邻,距贵阳市480 km、重庆市230 km、成都市350 km。
2、历史沿革
1983年,贵州省环保局邀请有关专家对赤水金沙沟一带小黄花茶等珍稀物种进行考察,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桫椤集中分布,随即考察鉴定,确定了桫椤的保护价值和科学价值。赤水县人民政府根据专家的建议,率先建立了金沙桫椤小黄花茶保护点,并于1984年成立了桫椤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9km2,1985年保护区面积扩大到32km2,1987年贵州省环保局组织省内外专家对桫椤保护区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根据综合考察的成果和专家的建议,1992年保护区面积扩大到133km2,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根据《关于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等有关事项的批复》(省编办发[2008]35号文),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县级事业单位,隶属于贵州省环保厅,编制15人,5个内设二级机构:综合科、业务科、金沙管理站、葫市管理站、元厚管理站。现有在编人员14人,在岗人员13人,聘请专职护林员12人,信息员7人,其他工勤人员3人。保护区管理局于2019年1月转隶到贵州省林业局。
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
保护区出露地层为上白垩纪(k2)夹关组(k2j)地层,为砖红、紫红、棕至灰紫色厚层块状的长石、石英砂岩。向外,可见到侏罗系地层,附近只出露侏罗纪中统(下沙溪庙组J2x,上沙溪庙组J2x,逐宁组J2sn)与中统(蓬莱组J3p)。在地形低洼凹处及缓坡上,还有第四纪堆积,呈紫色、棕色、黄色及褐色的粘土、亚粘土、砂土或亚砂土。由于重力崩坠及洪流冲积,区内谷地、凹地和缓坡上,常见大小不一的残积岩块和砂石堆。
地质构造属于“四川中台坳”的“川东南褶皱束”的一部份,在贵州境内称为“赤水褶皱束”。保护区构造体系处于东西纬向与南北径向构造体系相交接复合的区域,正处于“川、黔纬向构造体系”之“赤水至綦江构造带”的大白塘向斜近轴部的南翼。本区在震旦纪至三叠纪,构造运动中未发生过强烈显著的褶皱和断裂,是相对稳定的地槽或沉降带。在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本区和邻近地区性一样,沉积了3000~4000 m厚的红色碎屑岩建造,即砂岩与泥岩瓦层,经燕山期末的“四川运动”,使白垩纪及其以前的地层和构造发生褶皱和断裂,在本区形成线状平等的一系列狭长的对称和不对称的,以东西纬向与南北纬向相交接的褶皱构造体系。此即为本地区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
保护区处于贵州高原黔北大娄山脉北支西北坡,是向四川盆地低降的坡麓地带,是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区内河谷多呈“V”形或“U”形,狭谷套障谷,地貌特点是山高、坡陡、谷深。区内地势总趋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海拔多在500-1200 m之间(表2-1)。区内三条主河都是发源于东南向西北方向流经保护区后汇入赤水河。分水岭即区界线,其海拔高度都在1200 m以上,最高葫芦坪为1730.1 m。河谷地带海拔在331~700 m之间,最低海拔331.5 m,区内相对高差为1398.6 m。区内的东北、东南面都是山峰,形成天然险阻屏障,使保护区处于封闭之中,给保护区管理工作带来方便。区内地表切割强烈,山高坡陡,河槽陡降,跌水瀑布成群,自然景观幽美奇特。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河谷具有类似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区内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少,温度高,湿度大,降水充沛,云雾雨日多,垂直差异大。河谷1月份平均气温7.5℃,极端最低气温-2.1℃;7月份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41.3℃;日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为3614℃~5720℃。河谷常年基本无霜雪,全年无霜期340~350天。区内年平均降水量1200~1300 mm,在温湿气流抬升的迎风坡的平均降水量超过1500 mm,夏季降水量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4~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区内谷地平均相对湿度达90%。
保护区所在的赤水市河网密度达到0.7 km/ km2,赤水河为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长江一级支流。全市水资源总量10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5亿m3,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极丰富区。
保护区内主要河流有葫市沟、金沙沟、板桥沟和闷头溪4条,见附图1-3。其中葫市沟发源于保护区内海拔最高点的葫芦坪(1730.1 m),全长26.5 km,流经空洞雷、三角塘、幺站、河栏岩、幺店子,最后于葫市镇注入赤水河;金沙沟发源于洞子岩小沟梁子,全长11.9 km,于葫市镇大金沙汇入赤水河;板桥沟发源于烧鸡塆梁子,流经红岩、高梯子、回龙,下红岩,全长11.8 km,于元厚镇板桥注入赤水河;闷头溪发源于甘溪,流经塘厂沟至干岩口上段,全长8.2 km,在闷头溪汇入赤水河。
保护区地层主要是白垩系上统夹关组和灌口组,前者为砖红、棕红和紫红色厚块状长石英砂岩。主要矿物质有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磷灰石、石榴石、燧石及少量方解石。化学成分为Al2O3、Fe2O3、CaO、MgO、Na2O、K2O等。土壤主要为非地带性的紫色土,发育成熟,土层较深厚,可达50~100 cm,表土层少有或无母岩碎片。紫色土部份淋溶较弱地段也有钙质紫色土发育。海拔800 m以上地区分布有由紫色砂页岩残留古风化壳母质发育而成的黄壤。
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丰富,有低等植物,地衣10科14属21种,藻类植物 8门32科55属148种,大型真菌42科73属103种,苔藓植物48科96属207种。区内分布的维管植物2048种,其中蕨类植物38科80属241种,种子植物154科705属1802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种,有3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分别为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伯乐树;有16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分别为金毛狗、桫椤、福建柏、鹅掌楸、水青树、桢楠等。IUCN(2013年)收录植物物种50种,其中濒危种7种,易危种8种,极危种1种,近危种9种,数据缺乏2种,无危种23种。中国特有种429种,隶属于74科226属。
保护区内分布有308种脊椎动物,其中鱼类12种鱼类中,共有5科12属;两栖23种,隶属于6科13属;爬行33种,隶属于2目7科24属;鸟类鸟类180种,隶属17目47科;兽类60种,隶属8目21科45属。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即豹、云豹和林麝;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5种,11种兽类和鸟类14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61种,中国特有种43种。
保护区内分布的其他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其中昆虫19目177科844属1278种;蜘蛛26科91属180种;环节动物2纲2目3科5属14种;软体动物有2纲4目15科23属45种;甲壳动物2目5科6属10种。
三、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
1、严格“静+动”巡护监管、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完整
保护区管理局建立自动化森防监控系统,在保护区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和主要道路口实行定点监测,对区内人为活动实行24小时不间断“静”监控;管理局还成立了无人机巡护队伍,保护区基层管理站、业务科和局机关6台多旋翼无人机全部装备到位。通过无人机低空遥感、3G设备视频图像信息传输、GPS定位显示等手段,可以实时监测林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森林长势变化情况,并对目标进行实时识别和定位,杜绝了死角盲点,实行“动”监测,全方位的巡护巡查,筑牢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线。
2、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等基础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热资源,为生物多样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区成立至今分别于1987年、2003年、2013年开展过三次综合科学考察和昆虫,维管束植物、等大型单项生物多样性调查考察,编排出版了《保护区科学考察集》、《赤水桫椤景观昆虫》《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等专著和《黑熊调查》、《两栖动物调》、《赤水桫椤维管束植物调查》等专项调查报告。据初步考察结果,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048种、脊椎动物332种、昆虫1278种。在充分弄清保护区自然本底资源的情况下保护区工作重点开展向监测预警转变,目前已与环保部南京环科所、贵州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在保护区建立了两个一公顷的大样地、8个重要保护对监测样方、24Km鸟类监测样线和20Km2动物监测样方进行长期监测。桫椤保护区2018年获得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人与生物圈红外相机监测优秀成果奖”。
3、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取得同步发展
长久以来,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保护区发展。为走出这个困境,管理局多方筹措资金帮助引导社区农户发展杨梅、金银花、金钗石斛等经果林种植和开展棘胸蛙、蜜蜂等特色养殖业。通过多年的努力社区经济林种植和特色养殖初具规模,社区经济增长成效明显。开展经果林种植的农户每年修剪果树的枝条作薪柴使用,减少了对林木的砍伐,从而保护了自然资源;开展蜜蜂等特色养殖的农户为了提高蜂蜜产量,更是对野生植物倍加爱护,还主动在荒地上进行蜜源植物栽种。通过社区生计替代项目的开展社区经济得到显著增长,社区居民保护自然资源意识得到提升。保护区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双赢道路。
4、科普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桫椤保护区科普宣传采取“迎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一是以博物馆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环保科普知识,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科普知识。博物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300天,接待公众参观进行科普宣传5万多人次,其中接待中小学生参观5000多人次。多次面向社会公众、保护区内群众举办科普讲座,倡导人人都参与环保宣传,提高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热和谐发展。二是在重大科普节日期间,主动宣传,积极作为,6.5世界环境日、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积极走进市区、街道、学校,散发环保科普宣传单、赠送科普读物、开展环保知识竞猜等活动,让市民及学生了解环保科普知识,活动得各有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四、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标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区将始终坚持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普宣传为抓手,以科研教学为推动力,以一流的建设管理,一流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把桫保区建成具有黔西北特色的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地址:贵州省赤水市三十里河宾大道西路165号
邮政编码:564700
电话号码:0851-22826804
传 真:0851-2282680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